文公子

香港在殖民統治時代,政商界一向由英資把持,滙豐、渣打等銀行為香港發鈔,怡和置地太古的物業遍布商業核心區,英資大班更可晉身行政局。當時的華資企業,雖然通過收購合併,也開始增加影響力,但勢力始終未及英資。

改革開放前,在香港的中資企業,最廣為人知者,要算是華潤集團、中國銀行、招商局和香港中旅等四大中資集團;然而,由於歷史性因素,中資在香港的影響力,一向未如英資。到1991年香港中國企業協會成立,中資企業才開始有一個統一的組織,以加強彼此的聯繫和溝通,並促進與外界的交流與合作。經過30多年發展,中國企業協會的會員數目已近千二個,並成為立法會商界(第三)功能界別。

隨着改革開放,國營與民營企業均急速發展,不少知名的內地企業,除在香港設立窗口公司外,更在香港以至美國股票市場上市集資;近年不少內地創科巨企,更成為香港股民熱捧的股份。中資企業的知名度,與回歸前比較,已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未知是否受語言、文化或人際網絡所影響,中資企業對香港社會的參與和影響力,卻始終未如傳統華資。

日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就香港抗疫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包括要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和資源抗疫;香港中聯辦駱惠寧主任亦於2月18日,發表關於香港各界正在或將要採取的防疫抗疫舉措,當中提及中資企業將扮演的角色,包括全力保障香港防疫和生活物資供應、保障香港供水供油(氣)安全、提供隔離場所及疫苗接種點、助力提升特區核酸檢測能力、援建隔離及治療設施、開展利民活動、支持抗疫宣傳,以至內地電商平台推出專項支持香港一線抗疫醫護人員等;而為協助香港企業渡過難關,中資銀行將繼續推出金融紓困措施。

而內地亦有不少企業,捐款支持香港抗疫,例如京東集團宣布向香港醫護人員捐贈一億元人民幣的抗疫物資;螞蟻集團公益基金捐出一千萬港元補給醫護的防護物資與生活物資保障;小米基金會捐出500萬元採購抗疫物資等等。

在中央政府全力支持、社會各界同心抗疫的大環境下,已不少中資企業出錢出力,積極支持和參與更多抗疫措施,令市民親身感受到中資對社會的承擔。日後中資企業逐漸增強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力度,自然能獲得市民的支持,增加中資在香港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