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狄森從中國傳統物質文化中尋覓靈感創作珠寶。
◆以中國國蝶「金斑喙鳳蝶」為靈感創作的胸針。
◆取材自明代畫家唐寅《臨水芙蓉圖》的戒指。
◆「文人話」系列之「桃花戲語」,靈感來源於《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
◆以剪紙菊花為主題的胸針,花瓣靈活可動。

莎翁道:「珠寶沉默不語,卻比任何語言更能打動女人心。」透過華燈點綴的櫥窗,珠寶是引人駐足的商品,但不止於設計性,歷史長河更賦予了珠寶藝術以獨特工藝與文化內涵。珠寶設計師翁狄森近日與蘇富比為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一針一線」專項基金籌款合作,捐贈四件珍貴作品,配合《百年承傳·女性力量》女性中山裝拍賣。該專項基金旨在幫助中國邊遠地區婦女傳承、保護及弘揚瀕臨絕跡的手工藝,這與翁狄森的創作意念不謀而合。

多年來他從中國傳統物質文化中尋覓靈感創作出多個系列珠寶,而「文人話」系列,又將他20年的創作經驗升華至一重新境界。

◆採訪: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攝影:香港文匯報記者 彭子文

珠寶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翁狄森捐贈的兩件傳世收藏級作品,分別為「莊周夢蝶」慈善系列之中國國蝶(金斑喙鳳蝶)酸枝木配鑽石及寶石胸針,以及「文人話」系列之紅樓夢(桃花戲語)黑胡桃木配鑽石及寶石黃金手鐲。翁狄森坦言,相較於此前將景泰藍、剪紙、窗花、扇、漆器等傳統物質文化與珠寶藝術相融合的探索,「莊周夢蝶」和「文人話」系列是更加藝術性、深入傳統文化的表達。

遵循自然 反抗商業設計

「莊周夢蝶」慈善系列從開始創作至今,已經收錄了分布於中美洲的基紅毒蝶、東南亞和台灣的大白斑蝶、印度及東南亞的端紫斑蝶、南美及巴西的紅帶黑粉蝶、中國國蝶金斑喙鳳蝶等30餘種蝶種。其創作靈感,源於翁狄森發現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珠寶,均很少模仿自然界中的蝴蝶創作,即使有蝴蝶形態的珠寶,也似是「杜撰之蝶」,為商業價值鑲嵌過多的昂貴寶石,破壞了蝴蝶原本的真實形態與美感,也忽略了對大自然和美麗物種的應有尊重。

而「莊周夢蝶」系列則遵循不同品種蝴蝶的真實樣貌,力求以天然材質還原蝴蝶在自然界中最原始的美麗,並全部以原種蝴蝶之名命名。「做蝴蝶是為蝴蝶平反,也是表達對商業設計的不滿。」翁狄森一語道出自己創作的宗旨:「珠寶設計是迎合市場,但珠寶藝術可以有自己的表達。」據悉,該系列共將製作60種蝴蝶,每種限量製作八件,其中的第八隻將捐予自然歷史博物館。

回歸傳統 重申文人話語權

早年出國讀書時,翁狄森深刻見識到外國人對中國及中國文化近乎一無所知的狀態,而今香港文化藝術的天平也是向着西方化傾斜,珠寶行業亦更傾向於借鏡西方美學概念。「這一點我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創業時便發現,我們的生活中從住屋設計到最細小嘅嘢,都是西方化的,所以我想從最小的事物開始,回歸中國文化。」作為根植香港的藝術家,翁狄森的創作始終皈依傳統的脈絡,他希望自己創作的珠寶作品可成為中西文化之間的橋樑:「我的創作是一種語言,一方面希望外國人通過我的『語言』了解中國文化,另一方面也希望中國人更多將中國的美麗傳達給外國人看。」

翁狄森認為,文人墨客是中華美學的推動和承繼人,在文人階層已然無存的當下,傳統文化也喪失了傳承的支柱。「文人話」系列他構思了多款詩畫同源的戒指手鐲,將文人的人品、才情、學問、思想,轉化成珠寶設計。在他看來,文人庭院是高度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地方,「文人話」系列的主要靈感就來源於文人庭院中的建築、傢俬、古董、花木等元素:「希望通過這些與文人相關的意象,重申文人話語權,在這個文人已不再算是一個階層的時代。」

珠寶為媒 表達當代藝術

在多年深入內地不同地區探尋工藝技巧的過程中,翁狄森發現當下很多傳統工藝都已出現人才斷層,香港的傳統工藝則更為式微:「其實在現代科技輔助下,實現傳統工藝並不難,但很少有人願意去做。在香港,多數廠家有所收益就不會再投資工藝研發,這也是香港傳統工藝產業失敗的一大原因。」翁狄森認為人活於世,除了繁衍後代,最重要的便是傳承:「我希望自己做的事有點意義,推動我去保育傳統工藝的,是公民責任感。」

翁狄森談及幾百年前,珠寶作為和傢俬、瓷器一樣的裝飾品,實屬傳統藝術範疇。珠寶藝術展在歐洲頗為盛行,但在當今香港,珠寶更多被當成商品看待,很少有人從藝術角度欣賞珠寶。曾幾何時,當翁狄森帶着自己的創作去參加當代藝術展,通常都會遭到冷遇:「當代藝術家很少以珠寶這一媒材進行創作,因此展方通常都會拒收我的作品。但珠寶藝術為何不能是當代藝術?當代藝術的範疇其實非常廣泛,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藝術的普及性就在於此。」經過不屈爭取,他的珠寶藝術作品也得以在大型藝術展中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