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譚智媛 香港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 前世界銀行公共衞生專家 前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

本港第五波疫情嚴峻,昨天新增超過6,000宗確診個案,醫療系統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自新冠疫情爆發,兩年多以來內地各省市發生了規模大小不一的集中爆發,有關部門處理疫情時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值得香港借鏡。雖然香港實際情況與內地有異,但也可以了解當中的控疫邏輯,從中找出一個符合現今形勢的抗疫模式,有理有節阻止病毒繼續傳播,使病人盡早接受治療,令香港不用再受疫情的煎熬。

今年1月8日,Omicron變異病毒株突襲天津,當時中國工程院醫藥衞生學部主任張伯禮院士說「要行動快,功夫細,人心齊」,經過一輪排查、隔離工作後,到1月21日天津便宣布「社會全面清零」。他們為何這樣成功呢?

天津善於凝聚社區力量

天津疫情爆發之初,有「福爾摩斯」美譽的天津市疾控中心張穎副主任認為,從凌晨2人確診到當晚9時的18例,病毒至少已發生了三代傳播,故此認為必須用「以快制快」的策略迎戰。在8日中午,天津緊急劃定封控區、管控區、防範區,大批當地幹部、社區工作者、網格員、志願者火速投入工作,「封控區足不出戶,管控區不出小區,防範區強化社會面管控」。三區動態調整,最小的封控區精準到一棟樓。到8日晚,《1號公告》要求「非必要不離津」。9日凌晨,天津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在學校、小區、廣場和體育館廣設核酸檢測點,「接到任務馬不停蹄地畫作戰圖,布置現場,反覆演練,忙到天亮」;在風險區域,一支支「掃樓小分隊」一家一戶敲門。全市範圍組織方式不斷優化,檢測點位逐步增加,科技手段及時上線,方法盡出之下,到第4輪全市大篩採樣,數量過千萬,但用時僅需4個半小時。

在此輪疫情中,天津市動員了5.17萬名志願者,8萬餘名黨員幹部,也有大量企業作出捐款、派出志願隊,文藝工作者也在線上演出,用樂觀的凝聚力製造「社會共治」的氛圍。

可見,天津市能夠在三星期左右把疫情控制,除了靠人多之外,也用上效果顯著的科技手段,以及用全面、宏觀的戰略思維看待全局,在風險不同的地區實施程度不同的防控手段。

上海設機動性檢測部隊

至於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治所,則全年實行24小時應急職守,處於「一線戰備」狀態。當局設立一支「特種部隊」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隨時隨地待命,守護公共健康,5大科室52個成員,「流調」屢立奇功,上海市雖然沒有做過全員核酸檢測,但也可把疫情遏止,居民正常生活得到保障。

防治所嚴守「2+4+24」鐵律,即「流調」檢測隊伍2小時內抵達現場,4小時內完成「流調」核心信息,24小時內初步查清並完成報告,事不過夜。其消毒與感染控制科主任朱仁義兩年來對重點軌跡單位進行消毒指導650多次,制定了感染控制、現場消毒、隔離管理等50個政策性文件,確保重點環節、重點場所、重點人員零感染。他帶領8人消殺隊,發布了90個防控方案,還做了大量培訓、科普、宣教的工作。

天津、上海的疫情管理方法科學、機動性強、追蹤面廣,香港要認真參考,才可走出現在手忙腳亂的局面。當局可以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優勢,把市民「安心出行」行蹤記錄、接種疫苗、核酸測試結果,以及病毒基因排序數據、污水測試樣本,配合醫管局的臨床大數據,再結合追蹤辦的個案追蹤,進行分析及預測,作精準抗疫。雖然香港與內地情況有異,但我們有眾多經驗豐富的非牟利機構、同鄉會、各行業商會協會、教育及社會團體等,特區政府可以動員他們組成支援性力量,到社區協助抗疫。當然我們需要建立一個跨部門的強而有力的領導班子,作出統一、有效的決策。只要快速有效有邏輯,香港的疫情一定可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