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溟 經濟學博士,華興證券(香港)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

隨着註冊制改革由增量市場挺進存量市場,全面推廣實施,將對中國權益市場產生多方面的積極影響。

從歷史數據來看,此前每一次註冊制改革,都會在相關的市場帶動一波大盤的上漲浪潮。2019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實施的科創板「增量」註冊制改革雖然體量不大,卻拉動大盤實現第一次上漲浪潮,大盤從低點到高點上漲了35%。2020年深圳證券交易所實施創業板「增量+存量」註冊制改革,體量相較科創板有所擴大,大盤從低點到高點上漲了41%。

我們認為,2022年A股市場將迎來全面註冊制改革落地,以「註冊制」為代表的金融供給側改革將取得階段性成果,同時會讓A股市場大盤迎來第三次註冊制改革帶動的上漲浪潮。主板市值佔A股總市值約為的三分之二,且以大市值藍籌股為主,改革激發和釋放出來的能量對大盤走勢的影響,可謂是系統性、結構性、長期性的利好。

目前境內股票市場除滬深主板以外,均已實現股票發行註冊制。主板投資者規模達1.9億,是科創板的22倍和創業板的4倍。主板投資產品規模龐大、種類繁多,對主要股票指數有重大影響。所以,在主板嘗試註冊制改革難度高、挑戰大、風險多,但也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直接融資佔比有望續升

註冊制改革全面推進後,A股市場IPO數量將會持續增長,直接融資佔比有望繼續提升,從目前的15%以下到海外成熟資本市場的佔比超過50%之間,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間和發展潛力。

註冊制對新股發行的條件進一步放寬,加快公司的上市融資速度,有助於提升直接融資比例,使中國市場逐步向成熟市場靠攏。且融資將進一步向高新科技行業、高成長性產業和價值創造型企業傾斜。市場規模擴容,市場波動放大,市場風格將轉向理性和價值導向,對投資者的投資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時將推動國內證券市場由投機市場向成熟的投資市場轉變。

分化效應馬太效應明顯

在註冊制改革助力下,我們認為新股發行市盈率和上市後的整體表現在短期內有可能提升,但中長期來看有望逐步回歸正常和穩定水平。市場願意給予優質股票更高估值水平,對優質股票來說打新「紅利」有可能長期存在和進一步提高,基本面欠佳的公司獲得過高定價水平的難度則會加大,分化效應和馬太效應將更趨明顯。

定價機制的進一步放開和加大靈活性,加強了市場的價格發現進程、價值實現功能和價值投資理念,但也有可能為個別標的帶來更大的價格波動與市場風險,必須警惕和防範嚴重異常波動情形和持續過度炒作,這對投資者的專業經驗、投資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完善中介追責和投資者保護,充分保障投資者信心和保護投資者利益,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有利於幫助精準篩選優質標的,避免和防止逆向選擇,並向市場和投資者釋放明確信號、廓清價值發現尺度、抬升估值中樞,為優質企業拓展更多的資本空間和金融資源空間,讓價值發現策略和價值投資理念成為市場的共識與常態。

在全面註冊制下,伴隨着資本向優質標的集聚,資本市場效率和單位資本價值將得以有效提升,促進全社會經濟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的行業權重和板塊構成將得到優化,指數和全市場表現有望實現長期慢牛的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提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的同時,還強調了「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制度型開放」也將是2022年資本市場的重點任務。我們認為,這兩點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堅定資本市場改革開放

隨着全面註冊制的推行和新上市企業數量的增加,為了更好地解決A股市場流動性壓力,必須繼續堅定推進資本市場進一步高水平改革開放,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機構投資者和境外投資者,這有利於促進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和長期、穩定、健康發展,有利於增強中國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資源配置能力、比較優勢和吸引力,有利於提升中國金融市場的國際開放度和推動中國國金融體系的國際化過程,有利於促進價值發現策略和價值投資理念成為市場的共識與常態,有利於更好地推動科技、資本和產業高水平循環。

對被投企業來說,除了獲得關注長期收益、社會責任感與價值觀一致的金融資源和資本投資外,還可以獲得長期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戰略投資者、境外投資者在產業、技術、管理、社會資本等方面分享的資源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