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們將收穫的蔬菜帶回家。 受訪者供圖

2019年,受中國教育部委託,山東聊城大學派出的首批4名教師赴太平洋島國湯加援教,除了崔艷嫣和康建軍兩名老師負責教授漢語外,聊城大學農學院齊輝副教授和張蕾蕾博士主要援外工作是在湯加學院開設蔬菜實踐課,教當地學生們種植蔬菜。雖然當地溫高、缺水等自然環境給蔬菜種植帶來頗大影響,但援教小組仍然克服種種困難,不但在校園成功經營了試驗田,更有學生將種菜所學技術帶回家中成功複製。隨着援教工作的深入,中國駐湯加大使館還啟動大使基金,助學校修建了水利設施,繼任的教師更在當地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技術,進一步豐富果蔬品種。 ◆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春麗 濟南報道

「我一心想把中國現代化的栽培技術帶給湯加學院的師生。但到了湯加才發現,僅是種菜這個任務就比原來想像的難。」齊輝有着三十年蔬菜研究、教學和技術服務工作經驗,儘管此前她信心滿滿,但湯加的自然環境仍使她始料未及。2019年,湯加當地的一顆生菜球的價格大約6-7潘加(當地貨幣單位,現1潘加約3.5港幣),蔬菜種子和農機價格為內地售價的5倍以上。面對當地蔬菜栽培歷史短暫且沒有形成規模,地溫高、缺水,沒有灌溉設施等艱難的現狀,兩位女老師沒有放棄,而是決定自己動手。

手把手教耕作 親力親為澆菜園

她們向先期抵達湯加的湖南農業組、中國蔬菜商人租借或自費購買種子和農具,帶領學生,用借來的傳統農具,奮力開墾出5畝多(1畝為667平方米即約6,000平方尺 編者註)菜地。又借來穴盤(育苗用的承載工具),借用天然樹蔭進行育苗,再帶動學生砍來樹枝、並用海邊撿來的卡瓦樹皮綑綁成蔬菜支架,買來噴壺一棵棵地人工澆水……

開墾出的菜地被分成兩塊,一塊是中國老師的示範田,另外一塊則作為教學實踐田,由老師帶着學生一起種,收穫的蔬菜則歸學生所有。「60」後的齊輝和「85」後的張蕾蕾,針對當地學生無任何種植經驗等特點,先進行示範,再由學生動手、老師負責矯正。手把手教學生耕作、灌溉,甚至給西紅柿、黃瓜、西瓜等果蔬掐尖、打杈、摘心、綁蔓、搭架等一系列程序。

熱帶雨林氣候的湯加,一年只有兩季,即旱季和雨季。旱季自不用說,即便雨季雨水多但蒸發也更快。在當地種菜必須每天澆水。齊輝說,當地環境,兩天不澆水,土壤就會裂開大縫,剛剛培育幼苗會渴死,這令本就缺少種子的齊輝心疼不已。

但問題仍需解決。為了不違反湯加周日不能工作的規定,每個周六下午晚些時候,她們都會驅車10多公里趕到菜地灌溉,周一早些時間過去再灌溉一遍,盡量縮短菜苗灌溉間隙。她們雙手各提一桶水,兩桶水大約50升左右,澆完所有菜地一次大約100桶水。

經過不斷努力,兩位老師先後成功地在湯加種植出了黃瓜、生菜、豇豆、苦瓜、絲瓜、白菜等10大類51種蔬菜。每到收成季節,學生會把自己收穫的各種蔬菜塞滿了袋子,抱着勞動成果回家與家人分享。「看到中國的蔬菜種子能夠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太平洋島國全部種植成功,我感覺非常自豪。」齊輝驕傲地說。

「蔬菜班」學員一年翻倍

「我們每次也會多培育一些幼苗,讓學生帶回家種植。」齊輝說,如今的當地學生們也都基本掌握了種植蔬菜的技巧,有的還回家開闢了小菜園,不時有家長會讓學生帶來自家菜園種的芋頭以示感謝。

在援教的一年時間內,齊輝和張蕾蕾根據實際情況,將一學年分為四個學期,第一個學期,她們招收了22個學生,而隨着「中國老師的菜園」吸引越來越多本地學生的加入,到最後一個學期,「蔬菜班」已有50多名學生。

聊城大學國際合作交流處副處長單士棟向香港文匯報記者介紹稱,在年初湯加火山噴發前,第二批赴湯加教育援外的趙培寶、任愛芝、張劍鋒三位老師,都會時常向學校反饋工作狀態。2021年,中國駐湯加大使館用大使基金,為湯加學院修建了太陽能泵水井和蓄水塔,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購買了除草機、滴灌、架桿等農業教學材料。繼任的兩位農學教師趙培寶、任愛芝還在當地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技術,並示範推廣番茄、青椒、甜瓜套袋技術……菜地裏蔬菜品種越來越豐富,收穫的蔬菜不僅豐富了當地學生免費午餐菜餚,還會定期送到湯加有關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