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香港地位特殊,自從1997年回歸祖國後,在「一國兩制」模式下,言論、出版、信仰還是相對自由和開放的,這使她可以兼容並包,也可以保有她文化橋樑和文化窗口的作用。

詩人艾青曾說過:「華文文學不但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非常豐富的傳統。華語是一個表現力極強的語種。華文文學可以和世界最優美的文學媲美。」他又說:「文化像水,像空氣,是會流動的;文化在交流中產生影響。只要善於吸收,善於借鑒,就會發揚光大。」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是以經濟發端的,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文學是文化的精靈。正如魯迅先生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所以今天提出文化大灣區的建設具有劃時代意義!

然而,作為大灣區的國際文化交流樞紐的香港,過去迄今,大多數文化活動都在民間進行,港英當局及特區政府並沒有給予額外的資源和加以推動,我曾說過,由於過去港英政府及特區政府對香港文化的漠視,相對北京、上海、東京、巴黎、紐約、倫敦等大城市,香港充其量是一個商業大都會,而不是文化大都會。北京有規模宏大的文學館,日本每一個縣、市都有文學館,獨香港闕如。香港回歸後,30多位香港文學界知名學者、作家、文化人曾呼籲在西九建立香港文學館,但特區政府一直不予回應。多年來,發起人之中的饒宗頤、劉以鬯、也斯等等11位作家、學者、文化人已先後去世,香港文學館仍如空中樓閣,遙不可及,令人浩歎!

目下國家賦予香港作為國際文學藝術交流中心地位,刻意加強香港在世界的文化藝術地位。2021年12月27日,由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香港紫荊雜誌、聯合出版集團舉辦了「大灣區文化融合與港澳融入論壇」,原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副主任楊健認為粵港澳三地文脈相親、文明相連、歷史文化一脈相承,為三地的融合創造了條件,我相信將加強香港作為國際文化港口地位和文化橋樑的交流作用,使這顆具有豐富文化涵養的東方之珠愈益璀璨明艷!

附:由香港作家聯會牽頭,包括饒公等30多位文化界人士共同簽署的「在西九設立文學館藏倡議書」名單如下(按姓氏筆畫排序)︰也斯、王璞、王煜、王齊樂、巴桐、甘豐穗、何沛雄、吳康民、金聖華、金耀基、周蜜蜜、施議對、周錫䪖、馬文通、海辛、陳家春、陶然、梅子、犁青、黃坤堯、黃維樑、黃慶雲、張詩劍、張隆溪、舒非、漢聞、曾敏之、鄭培凱、劉以鬯、潘耀明、羅琅、羅慷烈、璧華、饒宗頤。 (大灣區的一扇國際文化窗口,之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