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搞一個「在內地過年經驗最為豐富的港人」比賽,至少在近幾年,我怎樣也都可以拿個前三——受限於疫情下的隔離政策與學校的工作,我已經連着幾年沒有回香港過年了。維園的花市與黃大仙的青煙,都像夢一樣逐漸模糊;相反,與北京有關的一切卻莫名真切。連着幾年呆在北京,在剛剛過去的除夕,我也終於能夠去深圳和親人團聚;除了家人在廣東等地回去過年的港生外,學校裏的其他香港同學很多都留在北京,根據往年的經驗,我們辦公室也早早籌備了留校同學的春節活動,讓大家在千里之外的北國一同歡度佳節。
曾經看老舍的散文,按老一輩的習俗,北京的春節從臘八就要開始籌備,一直忙活到正月十九;時過境遷,北京的年味淡了很多,但即使在學校,也要「珍而重之」:我們買來灑金的紅紙,找人教同學們寫福字、剪窗花;除了必不可少的桌遊和遊戲,我們還安排了春晚直播和電影的放映,縱無絲竹管弦,依然年味融融。與此同時,學校還為因為各地疫情留滯的老師和同學準備了一系列春節活動,甚至還有食堂的年夜飯。看到他們其樂融融的照片,我居然也有點欣慰:就像最近冬奧會所展示的精神那樣,疫情固然能在空間上阻隔彼此,卻無法阻隔相通的心靈;天南海北的中國人一起慶祝新年,亦讓這種文化上的血肉聯繫愈發迷人。
在線上同孩子們的遊戲中,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從劇本殺到手機遊戲,港澳台的同學在娛樂上正逐漸融入內地的文化潮流。他們正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投入新的環境,集合百家所長,努力搭建內地同港澳台地區的橋樑。其實不僅是遊戲,「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兩岸三地同慶春節,同話佳期,本就說明了我們彼此割捨不掉的文化傳統;隨着青年人交流的深入,南北天塹也終有一天變為通途。最近看冬奧會,香港的幾名運動員竟都曾前往東北集訓,一口東北味道的普通話實讓人忍俊不禁;待到疫情結束,我們自由往來,同看煙花點亮香江,又將是怎樣生機勃勃的景象啊!
年味的聯繫,實際上是人的聯繫。就像北歸的大雁一樣,越來越多的香港人把家安在內地,嶺南的年味自然也就逐漸播撒在了這裏。得益於網購的發展,鄉愁可以方便地寄託在幾日即到的食物上,回到北京的家中,我也會一個人自己煎一點蘿蔔糕,算是對兩廣年俗的一種固執回應。而我更割捨不掉的,或許是這裏的親朋好友,是這片「天高任鳥飛」的平台,還有自己一點尚不甘心的未竟的理想。新的一年,畢竟要有所期待;那些幫助我融入內地,給我家一樣感覺的人,也讓我的生命不再孤單。
◆作者/圖片: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秘書長、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王柏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