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勝 香港國際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 湘南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兼職教授
美國時間2月4日晚,彭博社在網上發布了一則題為「俄羅斯入侵了烏克蘭」的新聞,30分鐘後旋即撤下,並於次日上午發表聲明,承認錯誤。然而,這則假新聞已經震驚全世界,引發國際社會熱議。
隨着網絡技術及平台的迅猛發展,網媒等新媒體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新媒體具有廣場效應的特點,把網絡的個人自由參與和網絡虛擬的「圍觀群眾」相結合,形成了網絡空間的「現場感」,用個性化的網絡方式表達各自的觀點和價值取向,形成輿論的「鬧市區」。表面上,新媒體展現了一個公眾廣泛參與互動的輿論場,大家可以自由地表達個人感受和訴求。不過,事實上新媒體是現實世界的虛擬呈現,背後仍牽涉着現實中的人以及各個群體的利益,其負面影響滲透到了現實生活當中,後果有時難以控制,對現實社會產生顛覆性破壞,更有甚者是其背後的「推手」利用網媒等新媒體的傳播方式,蓄意製造能夠引發災難性後果的事件或新聞。
背後推手故意製造危機
作為美國乃至西方世界知名的新聞媒體彭博社,製造了「俄羅斯入侵了烏克蘭」的假新聞。儘管彭博社在30分鐘後撤下,但世界各地的網民和媒體早已截圖和下載了這則令人震驚的新聞,廣泛傳播與討論,廣場效應已經形成。彭博社給出的理由是「編輯人員的粗心」、「提前公布了準備好的新聞標題」云云,毫無說服力,無法說服世界人民,暴露了其背後利益群體有意製造俄烏局勢進一步緊張的意圖,這不利於俄烏局勢的化解,不利於地區和平與穩定。
全世界都知道了「俄羅斯入侵了烏克蘭」是假新聞,因為到目前為止,所謂「入侵」並沒有發生。俄烏局勢,西方媒體姑且如此,對中國香港、新疆有關問題的誣衊更是令人譁然。近期,香港執法部門根據香港國安法對《蘋果日報》《立場新聞》依法查處,隨後香港《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眾新聞》相繼停止營運。《紐約時報》、DW、BBC等西方媒體通過其新媒體平台大肆炒作,將原本是一件有法可依、正常查處的事情,硬是說成了香港民眾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沒有保障,人權狀況堪憂云云。《紐約時報》、BBC等西方媒體對擺拍圍欄裏新疆人的照片、母女因疫情隔着圍欄見面的視頻等進行剪輯,散播聳人聽聞的假新聞。西方媒體對中國進行不實報道,讓美國等西方國家可以藉此理由,對中方有關機構和人員實施制裁,儼然成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推動霸權主義的喉舌。
媒體淪玩弄霸權的工具
更為可恨的是,彭博社並不承認「俄羅斯入侵了烏克蘭」是一則假新聞。它僅發表了一個不痛不癢的「出版錯誤聲明」。聲明表示,「我們為許多場景準備了標題」「無意公布在網站」,潛台詞是指,這是遲早要發生的事情,只是無意被提前公之於眾,對其錯誤表示遺憾,但遺憾的內容是「無意」和「提前」。
美國是最早為打擊假新聞而立法的國家,而此次美國彭博社出現假新聞事件後,僅發表一個「出版錯誤聲明」,美國政府官員、國會議員以及司法機構人員等對彭博社的行為鮮有進行批評,更別說訴諸於法律。我們從中可見,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媒體違反職業操守,甘當美國政府蓄意製造地區緊張局勢,甚至成為發起戰爭的「幫手」,不聞不問;對造謠、製造假新聞視而不見,是典型的「雙標」。這種以「網絡言論自由」為名,協助美國政府實現自身目的、干涉別國內政、破壞地區和平穩定的西方媒體,已經淪為霸權玩弄民眾的工具。這樣的西方媒體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必將失去網絡民意,失去新興的輿論陣地和話語權,也必將失去公信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