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翻譯系四年級學生黃海韵以自己的方式「復興」漢服文化。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詹漢基)塗上胭脂色的眼影,夾上帶花的髮夾,穿上一身傳統漢服,走在古色古香的嶺南大學中式庭院,成為校園的一道亮麗風景。她曾被同學嘲笑為「老土」、「過時」,但她依然無懼他人有色眼鏡,堅持每天以漢服示人。嶺大翻譯系四年級學生黃海韵以自己的方式「復興」漢服文化,並期望將來能將漢服文化推廣到國際,讓更多人認識、認同中華文化的精髓。

說起自己所珍藏的漢服,海韵可以說是如數家珍,滔滔不絕地介紹服裝特色:按服裝特點有豎領、對襟、琵琶袖,按圖案分有鳳凰、麒麟、祥雲,按時期分又有宋裝、明裝……「漢服與時裝最大的區別在於,漢服屬於平面剪裁,而時裝則是立體剪裁。」她表示,各朝代的漢服各有特色,以她身上所穿的宋朝漢服為例,屬於「常服」,比起「小禮服」及「大禮服」而言,常服顯得輕盈、淡雅,「做起家務來更是毫無壓力!」

由初中起,海韵已經對漢服情有獨鍾。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備受西方文化衝擊,她坦言,「大部分人已經忘卻了祖先所流傳的美好傳統及事物。」為了推廣漢服,她高中時期已經開始經營傳統文化社團,向師生介紹服飾特點,但當時受盡冷言冷語、被同學譏笑為「老土」、「過時」,對於同學的不理解甚至會感到憤怒及難受,「我沒有一味沉浸在自己對於古代世界的想像,雖然自己做的事情不被理解,但我以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對待質疑的聲音。」

猶幸自己的喜好獲得同為教師的父母支持,讓她得以用昂首挺胸的姿態走在漢服道路上。她憶述在高中期間,曾經有來自美國的教育專家訪校,當時她就抓緊機會,向外國人介紹漢服,並配上舞步、音樂等,展示着漢服、乃至中華傳統文化的美,是次成功的經驗,讓她對於穿着漢服、推廣漢服有着更強大的自信。

「穿着漢服已經遠遠超越個人的喜好,更重要是體現了一種對於復興中華文化的承擔。」海韵進入嶺大後,不用穿着校服,着裝打扮變得自由,並從前年開始決定以漢服作為日常衣着打扮,春夏秋季以輕薄的宋裝為主,冬季則穿上足以保暖的明裝,為自己化上配合服飾的妝容、夾上古風色彩的髮夾。她更笑言穿起漢服的興致「一發不可收拾」,「我喜歡漢服所呈現的文化沉澱,以及歷史的厚重感,並為此感到自豪。」

為了推廣漢服,海韵加入一些內地的漢服組織,甚至會寫上英語的介紹文章,期望將漢服文化推廣到國外,透過展示屬於自己的民族服飾,展現出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