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香港繼出現多個Omicron變種病毒群組和隱形傳播外,昨日又發現另一條疑涉及Delta變種病毒的隱形傳播鏈。香港理工大學則認為特區政府推出嚴格限制社交距離措施後,本港平均發病風險指數已由0.78下降至0.66,惟由於患者一般發病四五天才確診,其間已足以傳染給其他人,唯有大規模社區檢測,才能有效找到隱形傳播鏈,阻斷傳播。另有專家則指出,若要成功以全民檢測截斷隱形傳播,則需要兩大條件,包括要徹底凍結小區人口流動,以及提升快速全區檢測的能力。
患者確診需數天 足以傳染他人
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理大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史文中,日前帶領研究團隊利用時空大數據,預測Omicron病毒在本港擴散情況。
團隊根據特區政府規劃署為香港劃分的291個小規劃統計區(TPU),分析Omicron病例過去14天的居所與到訪地點、疫苗完全接種率、社交距離指數、病毒即時有效繁殖率以及每日人口流動數據。
他日前接受中新社訪問時指出,患者一般發病四五天才確診,這幾天已足以傳染其他人,而團隊研發了擴展加權核密度(E-WKDE)模型,利用上述數據,可更早地預測出病毒在未來7天的擴散情況,藉此給特區政府和市民爭取更多時間。
他表示,特區政府處理第五波疫情時,採取「快、狠、準」措施,爭取短時間切斷病毒傳播鏈,包括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如禁止食肆晚巿堂食,關閉健身中心、美容院、派對房間及主題樂園等表列處所,並取消所有大型活動,認為這些社交距離措施有效,其團隊預測結果顯示,若本港未於本月7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預測本月11日全港平均發病風險指數將上升至0.78,而收緊後則降低為0.66。
另外,其團隊取得的數據顯示,本月1日至8日,市民駕車出行量與步行出行量分別較上月下降16.82%和19.09%,特別是每周五、周六的非通勤出行高峰幾乎消失,顯示市民面對疫情,主動減少娛樂和購物等活動,但史文中認為目前第五波疫情還未出現拐點,呼籲市民繼續減少不必要的出行,以及盡快接種疫苗。
因應屯門區近期出現多宗Omicron確診病例,特區政府在該區增設檢測站供居民檢測,史文中表示社區隱形傳播鏈對疫情防控是很大挑戰,在目前還沒有其他手段的情況下,通過大規模社區檢測以發現病毒大概位置,是一個可行辦法。
大檢測需兩條件 憂港能力不足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昨晚對香港文匯報表示,昨日出現疑屬Delta病毒的初確患者,需鎖定傳播鏈以防止擴散,全民檢測理論上有助找到隱形傳播鏈,但需有兩大條件,一是徹底凍結檢測區域人員流動,二是迅速完成全區檢測,才能有效找到所有患者以隔絕傳播,但擔心本港未有此等能力,令檢測追不上病毒傳播,而本港成功經驗是「令兔子睡覺」,即嚴格控制跨家庭人員交流,並向高危人群發出強檢令以找出傳播鏈,並大力推廣深喉唾液測試樣本收集包,以擴大檢測範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