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來中國諸道,以由秦入蜀的蜀道最難: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權謀之術,到李白「難於上青天」的慷慨一歌,太多的故事在秦嶺的南北兩麓演繹。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四川都是少與外界溝通的神秘存在。而今,從西安到成都的高鐵不過四個小時,巴蜀腹地成都也成為西南乃至整個中國最富活力、經濟發展最好的地區之一。為着親自探尋它的秘密,我們專門組織了一個赴成都的實踐團,讓港澳台和海外的同學一起學習參訪。
時過境遷,我們當然不用重走蜀道;我們要研究的,是這個「天府之國」經濟騰飛的「蜀道」。從6號抵達成都開始,我們就一直馬不停蹄地上課、討論、調研、準備報告——畢竟這也不是一場純粹的旅行,要弄懂身邊發生的一切,必須要做足做好功課。在郫縣,我們走入大名鼎鼎的豆瓣醬廠,看四川人如何用麻辣撬動世界味蕾;在戰旗村,我們和當地領導一同探討脫貧致富的奧秘……及至寬窄巷子和都江堰,我們更體會到了四川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以及當地人民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和弘揚。一個個奇思妙想,推動着成都不斷向前,更讓我們見識到別樣的精神力量,實在讓人動容。
走在寬窄巷子,和孩子們一邊吃東西一邊聊天時,我不免開始思考類似的問題:成都發展的秘訣是什麼?這當然不是我第一次來成都的「故作驚人語」:之前也帶同學們來過幾次,但主要都以看熊貓、聽川劇之類的文化體驗為主,很少有現在這樣的深入探索。幾十年來,成都的發展也是跌跌撞撞,又經歷08年汶川地震之痛,又何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問到一個同學,他上了幾天的課,覺得原因更多在成都有足夠吸引人的人才政策保留了相當的經濟活力;我個人倒覺得,走了一圈下來,成都最大的成功在於它的綜合和包容——年輕人多的城市我也去了不少,但成都這種輕重工業、科教文旅事業全面開花的城市在中國乃至世界都絕少見到。人民公園的老人喝着茶打着牌,看似不疾不徐,其實就像成都的城市性格一樣,何嘗不是在下一盤大棋呢?
或許,身在其中才會覺得,讀懂「蜀道」也沒有那麼難。本着「百聞不如一見」的原則,很多事只有自己親自去看看,才能悟得其發展的內在理路,只是我們或囿於偏見,或困於時間,常常不容易做到罷了。為着這樣的事業,能夠給更多的港澳台學生提供更立體地認識中國的方法,是我和我的同事們的榮幸。如果條件允許,其實我也推薦你來一趟成都:錦里、武侯祠、春熙路的胖熊貓……總有有趣的東西可尋。我又何嘗不想做成都一樣「文體開花」的有趣人物?只是眼寬肚窄,真要做到怕是要耗費一輩子的努力。
◆作者/圖片: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秘書長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王柏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