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婉真表示,若不能或延遲通關,相信對港經濟增長一定有影響。

ACCA調查:疫情及中美貿易摩擦為今年最大挑戰

本地疫情升溫,港再收緊防疫措施,令市場對疫情影響經濟的憂慮上升。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香港分會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72%受訪者認為「重開口岸」對本港經濟最重要。ACCA香港分會會長陳婉真表示,若不能或延遲通關,相信對經濟增長一定有影響,但難以太快下判斷是否會令經濟由正增長轉為負數。◆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

ACCA香港分會於2021年12月1日至12月12日期間訪問了170位會員,以了解他們對2022年香港經濟前景及營商環境的預測及看法。結果發現,受訪的170名會員對2022年經濟增長審慎樂觀,當中85%受訪者認為今年經濟有正增長。陳婉真指,香港在防疫抗疫大致成功,令經營環境趨向穩定,因此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整體經濟已走出谷底。

85%受訪者料今年經濟有增長

不過她續指,雖然有85%受訪者認為今年本港經濟有正增長,但其中大部分(44%)都認為增幅只有0至1.9%,35%認為增2%至3.9%,僅6%預期高於4%,反映受訪者不是十分樂觀。陳婉真認為,政府去年首次派發電子消費券,帶動零售市道氣氛效果不錯,在宏觀經濟和疫情難以短期逆轉下,再派發消費券對經濟有一定作用。

至於本港的復甦步伐,約43%受訪者認為,本港經濟要到2023年才回復至疫情前水平;預期在2024年才回復的佔19%;於2025年或更後才回復則有15%。有23%受訪者認為經濟回復到疫情前水平可於今年完結前實現。

至於對本港經濟最重要的正面因素,受訪者首選三項為「重開口岸」(72%)、「中國經濟 反彈」(45%)及「國家『十四五』規劃與大灣區發展」(42%)。另外,受訪者認為,對本港經濟最需留意負面因素中,首三項為「新冠肺炎疫情」(75%)、「中美貿易摩擦」(75%)及「環球經濟增長放緩」(53%)。

派消費券效果好 冀政府再推

陳婉真表示,通關的確可以為經濟帶來好大動力,但即使未成事,可能影響本港經濟發展,但不會令經濟再度陷入收縮,目前很難判斷不通關是否會令經濟由正增長轉為負數。她說,「通關當然是很大強心針、很大動力,但其實過去兩年都未能通關,很多企業用不同方法繼續在困難的環境營運,亦利用不同方式、很多科技去做他們的生意,例如實體店兼做網購、中小企接受電子支付等。」她認為,香港經濟發展不會受到單一因素影響而大逆轉,香港抗逆能力高。

她又表示,由於疫情或再影響本地經濟,加上之前的電子消費券效果不錯,希望政府可以考慮再推行消費券,認為比派錢更好。她又透露,公會將向財政預算案提出年度虧損轉換等稅務建議,以吸引更多企業來港營商。

保競爭力 企業擬增投資及人手

調查又指出,為保持競爭力,企業預期創造職位及增加人手有21%,按年增11個百分點;增加資本項目投資有34%,按年增10個百分點;增加在人力資源上的投資有21%,按年增14個百分點,而認為將會凍結或減少人手有36%,按年大幅下跌23個百分點。

至於未來五年對行業影響最重要的發展趨勢,受訪者認為「穩定的香港社會及法制」最為重要(58%),其次是「數碼改革及機械人自動化」(54%),受訪者亦同意「未來流動工作環境」(32%)、「消費行為轉變」(28%)及「綠色及可持續概念」(22%)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