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悟居士,正職與玄學、術數無關,信奉藏傳佛教,自初中開始在「玄學發燒友」父親耳濡目染下接觸面相、紫微斗數、八字等知識,再經父介紹認識了教授佛法之恩師,除學習佛學之外,恩師亦傳他文王卦及陽宅風水至今35個年頭。2013年通過禪定,悟得前所未有的契悟,終明白了五行與際遇實相之間的關聯性,像石破天驚一樣,整合了一套獨一無二、與宇宙本體相應的禪悟姓名學,依此因緣,祈以公開部分千古未傳姓名學之奧秘,望有緣人得到裨益!◆facebook: 禪悟—千古未傳姓名推命學

想起玄奘取經,玄奘又名三藏法師,很多人就會想起明朝吳承恩所創作之曠世奇書《西遊記),因為這部奇書的唐三藏法師的角色塑造,正是以玄奘法師作藍本創作,其取西經的過程比喻為修行的歷程,要經歷種種的磨難才可到達彼岸,而陪伴我們修行的元素,也正是以孫悟空、沙僧及豬八戒所代表的貪嗔癡三毒。「貪」自然就是豬八戒,貪財色名食睡﹔「癡」,正是沙僧代表的愚癡,而孫悟空就是「嗔」,即脾氣的代表,而折換五行,就是「金」代表貪,「木」代表癡,而「火」就是「嗔」脾氣之念,即無名火,火燒功德林。而整個修行的過程就是「土」,而修行顧名思義就是修正我們的行為、希望臻於完善。

無修行的「土」即有「我」,就有我執,面子受損,就會小器和自私,幸「土」性的本性唯識,喜尋找人生的本源,故與宗教有緣,如果通過佛學的智慧開啟,就容易放下執念,各種執念是煩惱的根源,看破貪嗔癡本是不同的陋習及執念。

放下種種分別心,去除我執、我大心,就會展現天干無形無相的「土」性,就會變得心胸廣闊,不記仇,繼而自利利他!所以,玄奘法師的法號也好,俗家姓氏也好,都同屬「土」。玄奘五行戊己土,他的原名陳禕,五行屬己土生辛金,吐秀格為人聰慧,而行事有毅力(土的力量),而「辛」金更是實務主義者!

而玄奘的簡述如下︰

玄奘的原名叫陳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是長安大慈恩寺的和尚。他從13歲出家做和尚起,就認真研究佛學。後來他到處拜師學習,很快就精通了佛教經典,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玄奘發現原來翻譯過來的佛經有很多錯誤,就決定到天竺去習佛經。

公元629年(一說公元627年),當時唐朝還沒有實現全國的統一,突厥經常侵擾中原,邊塞局勢不穩,唐朝政府禁止出國。玄奘上書朝廷要求出國取經被拒絕。這年秋天,長安鬧饑荒,朝廷同意僧侶外出就食,玄奘乘機離開長安,來到邊塞重鎮涼州。涼州都督執行朝廷命令,迫令玄奘返回長安,幸得當地高僧的幫助得以逃避禁令。

他晝伏夜行,風餐露宿,到瓜州時朝廷的通緝令也到了,瓜州州吏被他這種立志求經、勇往直前的精神打動,毅然放他西行。途中他結識了一位西域人,並請他做嚮導。玄奘越過玉門關不久,嚮導就跑了。他獨自一人繼續趕路,進入大戈壁。800里的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他迷路了,慌亂中又弄翻了水袋。但他曾經發誓,寧可西行而死,決不東歸而生,便繼續西行。幾天後,他昏倒在沙漠裏,幸而離綠洲不遠,他被涼風吹醒,又找到水源,才擺脫困境。出了大沙漠,玄奘經伊吾國來到高昌國。

高昌王麴文泰也篤信佛教,聽說玄奘是大唐來的高僧,十分敬重,請他講經,還懇切地要他留在高昌。玄奘堅決不肯。麴文泰沒法挽留,就給玄奘備好行裝,派了25人,帶着30匹馬護送,還寫信給沿路24國的國王,請他們保護玄奘安全過境。

玄奘帶着一行人馬,越過雪山冰河,經歷了千辛萬苦,到達碎葉城(在吉爾吉斯北部托克馬克附近),西突厥可汗接待了他們。從那以後,玄奘一路上十分順利,通過西域各國進入到天竺。

天竺摩揭陀國有一座古老的叫做那爛陀的大寺院,寺裏有個戒賢法師,是天竺有名的大學者。玄奘來到那爛陀寺,跟着戒賢法師學習。5年後,他把寺裏的經全部學會了。

摩揭陀國的戒日王是個篤信佛教的國王,他聽到玄奘的名聲後,便在他的國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內卡瑙季)為玄奘開了一個隆重的講學聚會。天竺18個國的國王和3,000多名高僧都參加了。戒日王請玄奘在會上講經說法,還讓大家討論。會議開了18天,大家十分佩服玄奘的精彩演講,沒有一個人提出不同的意見。最後,戒日王派人舉起玄奘的袈裟,宣布講學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