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屯門青山禪院 。 資料圖片

香港華洋雜處,中西文化交匯,各區各處也有不同的歷史古蹟、建築物或標誌,背後蘊藏了無數故事,恍如一本豐富的教科書,讓大家隨時隨地也可學習。最耳熟能詳、不陌生的地方,不外乎九龍城宋皇臺、中環大館、屏山鄧氏宗祠等。

今期文章,筆者當然又要跟大家瓹窿瓹罅,尋找一些不在繁華鬧市的「寶物」,認識更多的歷史 ! 故特選取了屯門龍鼓灘、屯門青山禪院及西貢佛堂門作介紹。

屯門這地方,大家也知意思是指「屯兵之門」,也是「屯田防衛的海門」,是中國歷史文獻中最早出現的香港地名。早於漢武帝時期,已設有鹽官統領軍隊與船艇,駐紮於屯門一帶,監督九龍灣沿海及沙頭角等鹽田作業。到了唐朝,與外域的海上貿易日益發達及頻繁,對象包括波斯、大食、印度等地。再者,屯門地理優越,處於珠江口對外交通要衝,三面環山,西面是青山,東面是九逕山,屬優良的天然避風港,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部分,外地船隻會先經屯門地區,然後北上廣州進行貿易及補給。

除此之外,屯門亦一如其他新界地方,曾成為南宋政府流亡的避難所,相傳宋帝昰為逃避蒙古的追兵時,在龍鼓灘登陸,陸秀夫也在此建立軍事據點以抗元,帝昺亦曾匿藏於龍鼓灘後山上的山洞,故稱為「皇帝巖」,「皇帝巖」的背景與外觀和九龍馬頭圍未被炸毀前的宋皇臺相似。

值得留意的地方是,龍鼓灘有一說是南宋名將文天祥筆下《過零丁洋》中「惶恐灘」之地,這個可留待大家從中考究一下。原來不止九龍城有宋帝逃亡事跡可尋,屯門這片西北土地也有不少「珍寶」,讓我們了解中國各朝代與香港的關係。

青山禪院是香港三大古寺之一,最早期的歷史在1464年的《東莞縣誌》及1688年、1819年的《新安縣誌》中有所記載,而最初的青山禪院只是由一塊岩石及一間茅屋所組成,禪院內有一個「杯渡岩」,是一個大岩洞,岩洞內有一平石,是杯渡禪師最初到青山居住的地方,岩洞上的平石已建成一座小廟,廟額書「杯渡禪師」四字,這就是最初的「杯渡廟」。小寺廟旁邊有一座一千年前的「杯渡」大石像,據說是由杯渡禪師的徒弟所建,到了唐朝末年,南漢君主更封「青山」為「瑞應山」,並命人雕塑杯渡禪師的神像,在山上供奉,開始建一間「杯渡寺」,這是「青山禪院」的前身。

上段提到的「杯渡禪師」是誰呢 ? 追溯至五世紀時,屯門為屯兵之地,佛教亦自孫吳(公元222-280年)及劉宋(公元420-479年)兩朝之間,開始從東南亞傳入中國,及後到了中葉,一位法師在此登陸,傳說他具神力、乘坐木杯渡海,故稱之為「杯渡禪師」,由於當時屯門軍營內沒有僧人主理宗教儀式,所以禪師留下來,並隱居於離軍營較高的山中,故他又被視為第一位把佛教傳入香港的人。

說起天后,大家也不會未聽過,天后俗名「林默娘」,人稱「媽祖」。隨着海上貿易發展及海外僑民傳播,天后信仰遍及全球,在香港的各鄉村海灣,皆有天后古廟,大約有四十多座,今次尋寶的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則是最古老和最大的一座,始建於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據說宋朝年間,福建有林氏族人到九龍落籍開村,林氏有兩兄弟以運鹽為生,碰巧在一次出海時遇着大風,船被打沉,二人墮海時頻呼天后娘娘打救,結果被吹到東龍島對面的沙灘上獲救,他們認為天后有靈,故興建天后廟。如到此遊,附近的大廟灣刻石也不能不去,刻石記載了當時官富場鹽官嚴益彰到南北佛堂(即東龍洲和大廟灣)遊覽,以及該處附近的佛堂門天后古廟的歷史,除宋皇臺記錄宋室南逃的事跡外,佛堂門這地也充分反映出宋朝與香港的淵源深厚,密不可分。

◆ 梁延敬老師(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主席,現職為中學中國歷史科科主任,曾協助出版社編寫不同的中史科教材。)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