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阿茲海默症藥物開發主要針對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沉積,惟臨床試驗結果一直未如理想。為紓緩阿茲海默症的症狀,研究人員除了聚焦上述蛋白及Tau蛋白形成的纏結等病理特徵外,掌握發病機制亦非常重要。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周熙文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大腦星形膠質細胞上的LRP6受體缺失會「搶走」用作神經傳遞物質的氨基酸,故提出以氨基酸補充劑紓緩,甚至延遲阿茲海默症的發病時間。該研究成果已在學術期刊《先進科學》上發表。

周熙文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大腦雖然只佔人體2%的重量,能量消耗卻佔20%至25%,「在大腦中,負責神經傳遞工作的細胞叫神經元,每傳遞一次,細胞膜內外的離子交換會產生電流。Firing rate(放電速率)約為每秒150到250下,這個過程非常消耗能量。」

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有「空隙」,需要利用酸性氨基酸—谷氨酸等「神經傳遞物質(Neurotransmitter)」進行工作,其中「星形膠質細胞」有如郵差,將觸突前神經元排出的谷氨酸回收、轉化為谷氨酰胺,重新「送回」觸突前神經元,「谷氨酸若長期停留在『空隙』裏面,只會不斷刺激另一顆神經元,由於神經元沒有『吸』谷氨酸的功能,所以需要靠星形膠質細胞進行回收。」

周熙文表示,星形膠質細胞主要依靠葡萄糖運作;但在胰島素失調的情況下,細胞不再以葡萄糖為「燃料」,「大腦只好以『Factor X(X因素)』作為『後備燃料』,以應付原有工作量。」(見另稿)

團隊透過代謝組學及轉錄組學等手段,「發現若細胞缺少了LRP6受體,會促使星形膠質細胞的代謝重塑」,意味星形膠質細胞會在運送谷氨酸的過程中將其吞噬,並消耗支鏈氨基酸作為大腦運作的「後備燃料」,從而影響神經傳遞過程,降低認知及記憶功能。周熙文特別提到,APOE-E4基因是阿茲海默症最大遺傳因素,在亞洲人中出現頻率約為6.3%至9.3%,這基因能將LRP6蛋白困於細胞質,阻止它在細胞表面正常運作。

口服補充劑多種疾病適用

阿茲海默症暫時沒有辦法治癒,只能想辦法減慢退化速度,「既然星形膠質細胞搶走了氨基酸,那我們就為大腦補充相應劑量的氨基酸,希望再次引發代謝重塑,讓大腦重新使用葡萄糖進行產能。」

目前,部分危重疾病病患會獲得谷氨酰胺補充劑,支鏈氨基酸口服補充劑亦可配合躁狂抑鬱症、脊髓小腦萎縮症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周熙文指出,氨基酸補充劑在臨床應用上並非全新概念,「這與一般藥物不一樣,並不屬於合成物,而是天然的東西,不少市面的保健品內都有氨基酸,多年臨床經驗亦顯示適量補充氨基酸不會有明顯副作用」,顯示營養輔助療法在控制阿茲海默症方面有極大潛力。

如何才能確保氨基酸進入大腦?周熙文解釋,「血腦屏障是特殊的血管網絡,隔開了身體和大腦,有如一道閘門,只允許水分子、離子及葡萄糖等通過,形成腦髓液。」氨基酸補充劑可以製造成噴鼻式噴劑,「鼻子是唯一可以避開血腦屏障的通道,讓補充劑直接去到大腦,不需經過消化道所帶來的不穩定性。」她期望未來會有更先進的腦成像技術,可以實時測試腦中的氨基酸濃度,「屆時可以視乎大腦缺少了多少氨基酸而決定注射劑量及頻率,達至『度身訂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