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展示以3D打印製成的超構材料結構,透過掌握材料網絡結構的設計,能自由調節其彈性。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正常大氣壓力(100kPa)下,水滴在固體表面0.5微秒後散裂飛濺情況。 受訪者論文圖片
●近乎真空的低氣壓(17.2kPa)下,水滴在固體表面0.5微秒後的情況。 受訪者論文圖片

用AI學習理論調節參數 盼應用於工業建築防震領域

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有變大變小的神奇功能,從材料角度即是能隨意變化其體積。而在現代科學世界,透過超構材料(Metamaterial,又稱超材料)領域的探索,中文大學物理系教授徐磊及其團隊亦有相當大的突破,不單成功提出嶄新調控材料彈性的理論,更以此設計出彈性隨心所欲的材料,藉其網絡組成結構的細微改變,做到「想軟就軟,想硬就硬」!

團隊目前透過3D打印實驗室製造出多款可自由調節彈性的新型彈性材料,未來將利用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理論,進一步調節有關參數,期望日後於工業、建築及防震材料上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虹宇、任智鵬

徐磊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分享其有關彈性超構材料的研究成果。他表示,物料的彈性主要是看其壓縮模量(受到擠壓)及剪切模量(受平行剪切的力),調節彈性的關鍵之處在於如何調控這兩個模量。普遍來說,固體的兩種模量比例較為固定,剪切模量大、壓縮模量也很大,可以說同大同小,無法調節。

其團隊的目標,便是建構一個功能強大的系統結構,能隨心意調節這兩個模量,成為新型智能彈性材料。團隊透過設計獨特的立體網絡結構,探索網絡的空間及幾何變化,對整個結構的力學彈性有何影響,並首次在理論上發現「拓撲轉變」的增減與材料彈性性質的緊密聯繫,進而做到材料彈性「隨心所欲」。

徐磊解釋說,團隊利用立體結構中構建三角錐的數目等,調節壓縮模量或剪切模量的數值,使其一大一小進行調節材料的彈性。當材料中三角錐較少,就可以調節剪切模量或壓縮模量,有較大的空間調節材料的彈性,而如將結構全部變成由三角錐構造,成為一個完全三角化的體力結構,該材料很像晶體、固體結構的性質,剪切模量及壓縮模量是一個固定的數值,無法調節。

改變拓撲鏈接 同時變硬變軟

至於「拓撲轉變」,則涉及抽象的數學概念。簡單來說,在空間之中,拓撲變量是由點線面的關係組成的,一個平面如果鑽一個洞它的拓撲就會改變,三角錐的拓撲就是從某個頂點的高線突破了垂直的面。徐磊指,透過改變拓撲鏈接,就像一個「鎖頭」,將剪切模量和壓縮模量鎖定在想要的數值,令兩種模量同時變硬、同時變軟。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調節材料的彈性,而且用任何材料構建只要達到設定的結構都可以百變隨心,就像「萬精油」一樣的結構系統。

至於最新發展,徐磊指,在搭建該超構材料系統時,非常多的鏈接構件,以往只能一個一個地試,但牽一髮而動全身,經過可能成百上千的實驗才成功。因此,團隊利用AI機器學習的方法,在設計新結構、新功能的時候,找到最優解同時亦找到最有效的鏈接調節模量。

在防衝擊防震有重大潛力

徐磊表示,團隊目前已經成功有效調節彈性超構材料的泊松比(Poisson's ratio),設計出在垂直方向受擠壓之時,水平方向亦會收縮的特殊材料,預計未來會進一步透過機器學習就不同參數作調節及嘗試。

應用方面,他舉例指,因為構建的超構材料可自由調節彈性,故在包括建築與汽車的防衝擊、防震方面有重大潛力,特別是上述垂直及水平方向同時收縮的特殊材料,在愈受擠壓時會愈加結實,提供了自然物料所欠缺的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