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蝶

最近有4個字經常傳入我的耳朵或在看網上影片和電視時映入眼簾,但它們在不同的語境下有着不同的寫法。

它們分別是蔓珠莎華、曼珠沙華或萬朱莎華。

我最早聽到的是《蔓珠莎華》,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一首非常流行的粵語流行曲。即使你不懂得背唱全曲,怎也曾經模仿演唱者大叫Manjusaka吧?

這陣子,《蔓珠莎華》又再在網上不同的媒體播放。原因只有一個,因為它的廣東話版原唱者梅艷芳的故事最近被拍成電影,一陣「梅艷芳熱」又再因為電影上映排山倒海的宣傳、觀眾對這位已故偶像的緬懷,以及市民對香港八十年代的盛世的依戀而湧現。

《蔓珠莎華》正是梅艷芳的其中一首代表作。

以前聽《蔓珠莎華》時,我不知道什麼是蔓珠莎華,亦沒有深究,只知道那是一首改編自日本歌曲的流行曲。當我聽到梅艷芳唱Manjusaka時,便以為它是一個日本字。

很多年後,一次我因為要做一些廣東歌的研究,再次碰上這首歌曲。原來《蔓珠莎華》日文版的原唱者是日本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女神山口百惠,她在1978年首唱,是一首表達愛的痛苦的情歌。其中有數句的中文翻譯大約是「戀愛中的女孩恍如曼珠沙華,自作孽恍如曼珠沙華,令白色純潔的夢也染上了紅色」。

到底曼珠沙華是什麼來的?原來Manjusaka不是日文,而是梵文,是一種花朵,中文翻譯為紅花石蒜。日本人一般稱它為彼岸花,有些地區的日本人更喚這花為死人花、天涯花、忘川花、黃泉花和幽靈花等。單聽名字,大家也應該大約猜想到曼珠沙華是一種什麼花朵。

曼珠沙華一字出自佛教的《法華經》。經中提到「四大天華(花)」,曼珠沙華正是其中一種。據說春分的前後3天叫春彼岸,秋分的前後3天則叫秋彼岸。人們會在秋彼岸的日子上墳拜祭。曼珠沙華於陰曆七月盛放,正值秋彼岸期間,所以被喚作彼岸花。

由於曼珠沙華花葉不相見,好像陰陽相隔,人鬼殊途般。因此,傳說中曼珠沙華是唯一開在黃泉路上的花朵。沿路上它開個大血紅,引領亡者通向幽冥。日本人視它為死亡之花,花語是「悲傷的回憶」。

有一年,香港一間餅店的中秋月餅海報用上了曼珠沙華,受到批評。香港人對這種花朵的認識不深,以為紅色便是喜慶之意,沒有考究用上的是什麼花朵和其花語,出了尷尬的岔子。

咦,山口百惠的是《曼珠沙華》,梅艷芳的則是《蔓珠莎華》,是兩種不同的寫法。那麼蔓珠莎華到底有沒有特別意思?還是將曼珠沙華誤作蔓珠莎華呢?

最近無綫播映重拍的《十月初五的月光》,其中一個角色叫做萬朱莎華。我沒有看過21年前的原版,所以一直不知道有這個角色。最近聽到這個名字,覺得很有趣,原來是一位姓朱名莎華的女士嫁了給一名姓萬的男士。

編劇給予這個角色萬朱莎華的名字時,不知道他或她是曾經研究過曼珠沙華花朵的傳說,才為這個角色起了一個別有意涵的名字,還是21年前只是純粹因為《蔓珠莎華》一曲,便手到拿來用上了?

我看了多集《十月初五的月光》,不覺得萬朱莎華的性格與曼珠沙華的花語有明顯的關連。如果能抓着花語的意涵創作這個角色,便會出現另一種性格和行為。

現時,每次聽到「我萬朱莎華最講道理」一句台詞,只會覺得有點「搞笑」而禁不住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