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幼時隨父遷居青綿州昌隆青蓮鄉(今四川江油市青蓮鎮),自小天才橫溢,吟詩作賦,博學廣覽,詩名早播。25歲後離開四川,到處漫遊,求仙訪道,又好擊劍任俠。或受此經歷影響,李白為人狂放不羈,其詩作亦如其人,浪漫飄逸,豪邁奔放,獲賀知章譽為「謫仙人」,又有「詩仙」、「詩俠」、「酒仙」之稱。

李白兼善所有詩歌體裁,留下眾多千古絕唱,對後世的文學發展有深遠影響。相對其詩作的輝煌成就,李白的仕途卻相當坎坷。安史之亂期間,唐玄宗入蜀避禍;與玄宗分道揚鑣的太子李亨,卻於公元756年擅自即位,是為唐肅宗,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自此,國家陷入兩個朝廷分立的局面,李白捲進這場政治漩渦之中,幾乎賠上性命。

天寶十五年(756年),唐玄宗命永王李璘率水軍下揚州(今江蘇揚州)渡海攻取幽州(今北京),部署早日平定安史之亂。李白懷着平亂的抱負,慨然應邀加入永王璘水師幕府。後來永王被肅宗指控「叛逆」,李白亦因而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乾元二年(759年)春,李白58歲,流徙至白帝城時,忽聞肅宗大赦的消息,他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並寫下《早發①白帝城》一詩:

朝②辭③白帝④彩雲間⑤,千里江陵⑥一日還⑦。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首句呼應詩題,交代出發的時間與地點。「彩雲間」三字,點出白帝城高聳入雲的地勢,也暗示了長江上下游斜度差距之大,為後面幾句寫舟行之迅速提供依據。另一方面,「彩雲」亦是借黑夜轉為光明清晨的美麗景色,象徵了作者在曙光下的興奮心情。

第二句以「千里」與「一日」作鮮明對比,突出路途之遙、時間之短、水流之急與舟行之快。而這一切情狀,既是實寫,亦是作者遇赦而「還」下那歸心似箭的歡悅感受所致。

第三、四句表面是寫三峽兩岸特有的景象,實際亦是反映作者輕鬆心情的寫照。酈道元《三峽》曰:「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可知三峽兩岸之猿聲長嘯,向被漁者視為哀音,而作者心情舒坦,但覺啼聲未絕,萬山已過,不以為然。末句「輕」字,既點出船速在順流下之輕快,亦透露作者擺脫逆境後之暢快。

全詩節奏輕快,應合其江水湍急、舟行輕快之狀,進一步體現詩人遇赦後之歡悅心情。詩人非常善於寓情於景,詩中處處實寫景象,同時又蘊含比興抒情,洋溢出一種經歷厄難後迸發而出的豪邁激情,精妙無倫。無怪乎此詩歷來被諸家奉為珍品,楊慎《升庵詩話》更評為「驚風雨而泣鬼神」之作矣。

譯文

清晨告別彩雲繚繞的白帝城,當日就可回到千里外的江陵。

江河兩岸的猿猴在啼叫不止,輕快的小船已穿過萬重青山。

註釋

① 發:出發,啟程。

② 朝:早晨。《說文》:「朝,旦也。」

③ 辭:辭別,離開。

④ 白帝:白帝城,位於今四川重慶市奉節縣內。

⑤ 彩雲間:白帝城在長江上游,建在山上,地勢較高,從船上仰望,彷彿聳入雲間。

⑥ 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從白帝城到江陵約一千二百里,其間包括七百里三峽。詳參酈道元《三峽》。

⑦ 還:歸,返回。

■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