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與麵包的抉擇系列(二)
香港在文化藝術領域應如何扮演自己獨特的角色?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讓文化藝術「引進來」和「走出去」,規劃頓為從事藝術行業的人注入動力帶來希望,期待不再出現搞文化藝術的人難以養妻活兒的悲哀。然而,要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涉及要素眾多,人才、資源、市場,培養藝術從業者的土壤,市民欣賞藝術的能力和熱愛氛圍及政策扶持等,可是香港沒有像北京的798藝術區文創基地,連一間專業藝術學院都未有。倒是有一班青年藝術從業者勇於與殘酷的現實較勁,必須聽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要,感受他們如何在找尋理想與麵包中掙扎。香港文匯報一連五期請成功藝術家傳授他們如何能共同擁有理想與麵包的技巧,以經驗為他們加油!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步伐才會加速向前!
雕塑是需要空間的藝術,或許該叫「空間藝術」,星光大道、九龍公園、金紫荊廣場……雕塑在香港無處不在,但除卻那些已成為知名地標的雕塑作品,香港人又能講出哪處坐落有自己心儀的雕塑呢?有限的城市空間被樓宇建築佔據,樓與樓之間的一線天地裏,不知名的雕塑藝術品默然佇立,背後離不開雕塑藝術家的創意與耕耘。要讓自己的作品得以放置於一個被人看到的位置,在城市空間內有一個好的歸處,對本地雕塑藝術家而言,要做的並不僅限於埋頭創作這一件事,還要努力生存,令自己理想與麵包同時擁有。● 採: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國權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18年從澳洲回港前,Anton(潘星瑋)在當地已是小有名氣的雕塑家。他的作品《協同Synergy》被澳洲國立大學收藏成為永久性公共雕塑,作品《不完全在那兒Not Quite There》成為澳洲坎培拉文法學校的永久性公共雕塑,另也有「模塊身份系列」(Modular Identity Series)多件作品被私人收藏。藝術生涯正順利展開,他卻選擇回到香港,兩地的生活經驗引發他對自我身份的不斷思考,重回故土,他也要重新認識這個城市和自己的創作道路。
兼職供養藝術理想
在澳洲讀完中學,Anton一開始選擇了建築設計,因不喜歡其中繁雜的規範和要求,於是轉修藝術,終於在雕塑領域找到了可以自由發揮創意的天地。在澳洲國立大學藝術學院攻讀碩士時,Anton就開始一邊創作一邊工作,一面擔任講師為學弟妹們授課,一面在藝術館和畫廊負責技術支援工作參與布展、藝術品安裝。幾年間他不斷創作、產出,在坎培拉、墨爾本、柏斯等地都有舉辦過展覽。
「讀書時並未想過太多以後要做什麼,只是有個地方可以令自己發揮創意,就覺得很滿足。」Anton談起畢業時,老師告訴他,現實中靠創作就能謀生的藝術家只得1%,而大部分的全職藝術家,必須通過其他兼職賺取收入,才能夠持續自己的創作生涯。「我的老師也不是那1%的人,我想那1%的人所做的作品也不一定是『藝術品』,而是『商品』。」比起迎合市場,現階段的Anton更想做自己的創作。他坦言在澳洲時,教書加上藝術館工作以及賣作品的收入,剛好可以夠他生活,但不可太過鋪張浪費,總要想着怎麼攢錢買多點材料。不過,他認識的許多前輩藝術家都是這樣生活,對他而言,兼職也並非違背理想,反而可以令他在其他工作中獲得創作的靈感和能量。
產出亦要教人欣賞
闊別17年,Anton回到香港之初感到有些不適應。於是他選擇先在教育行業工作,在給小朋友上藝術課的過程中,重新認識香港的藝術教育和社會現狀。一年半後,他恢復了全職藝術家的身份,租下荃灣工廈裏的一間工作室,像在澳洲時一樣,一面兼職一面創作。他平時在小學擔任藝術班老師,帶領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做立體藝術品,亦有為大型公司設置Team Building藝術課程,鼓勵成年人從藝術中發現自我。
雕塑藝術在香港不及其他藝術門類那樣受重視,即使是每日經過的雕塑,也少有人會駐足細看。Anton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變成公共雕塑,但他也認為一件作品能存在於公共空間內並不代表它有意義:「唯有公眾懂得欣賞,才有人去看、有資格擺在那裏,公共雕塑才會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否則只是影響了空間、阻礙了人們的物體。」即便不為謀生,他認為自己也會繼續做藝術教育相關的兼職工作:「藝術家做藝術是本職,但也要做藝術教育。產出是重要的,但藝術品的誕生並不會推動藝術教育,教小朋友、公眾學會欣賞,也是藝術工作者的責任。」
推廣藝術令其貼地
Anton不時關注政府對藝術家的資助計劃以及雕塑藝術比賽,但比起平面藝術,立體藝術的部分就比較不受關注:「比起海外,香港少有雕塑比賽,就算藝術比賽中設有立體藝術的賽項,最多的也是陶瓷藝術。」為得到更多機會,Anton唯有自己去探索跨界合作的可能,此前他就與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及其他藝術家合作氣球裝置藝術作品,以3D立體藝術形態向社會傳達關注SEN學生的意念。
Anton覺得藝術推廣也是很需要重視的方面,創作之餘他也一直思考如何推廣可以令藝術輕鬆、大眾化。或許是受古希臘雕像的印象影響,雕塑藝術難以擺脫「嚴肅」的標籤,不可否認它與公眾間有着一定距離。他坦言政府雖然有很多資助計劃、比賽助力藝術家曝光和作品的推廣,但都不夠貼地:「並不是說不可行,而是沒有回應到藝術家最迫切需要的部分。」
要令藝術得到有效推廣,Anton認為除了藝術家自己去做,可能也需要一些專業機構比如NGO組織的協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