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知名的人像雕塑家朱達誠,他曾創作香港西環孫中山紀念公園的孫中山雕塑、香港文化博物館的李小龍像等作品。他提及近年來雕塑藝術行業的發展機會減少,令業界新人難以得到向上發展的機會。「以前有建設項目需要創作雕塑,無論是政府還是私人的,都會先發布通知,然後公開進行徵集招標、比賽評選,最後優勝者才簽合同,負責雕塑的製作。但現在幾乎見不到了,都是私下由建築師找熟識的雕塑家,便直接敲定設計者和方案。」
朱達誠認為,這種非正式的「指派」和「委任」令行業失去了公開透明的競爭平台,不僅令許多年輕雕塑家墜入難有出頭之日的境地,那些悄無聲息便拔地而起的新雕塑,也並非優質的作品:「好的公共雕塑應該是有紀念意義的,或是形式美的、質量高的,現在很多公共雕塑並不美,而且擺幾年就損毀嚴重。」香港需要雕塑的項目並不少,新建築的大堂、室外,社區、公園等等地方,都涉及雕塑的規劃。「但如果這些機會全部都被『內部消化』掉了,拿什麼給年輕人?」朱達誠表示,必須公平競爭,才能令年輕藝術家有機會正常發展。
管理部門不應迴避責任
若不通過參與建設項目,雕塑家亦可以自由創作自己的作品,如果打響名氣,被「甲方」看中,就有可能得到更多機會,但朱達誠認為幾率較低:「除非你的風格被很多人接受,才會有人找你設計,當然你也要有很多經驗,別人才信任你。」殘酷的是,在商業化社會,雕塑更多是被當作建築行業的一個附屬商品,而非藝術品來看待,這也為雕塑家的藝術創作,套上一層桎梏。這一點令藝術推廣變得格外重要,朱達誠認為,藝術管理部門應要做到在其位謀其事,將資源「物盡其用」,舉辦有效率和效果的藝術推廣活動,方能對年輕藝術家起到提攜作用。朱達誠舉例,比如像油街實現藝術空間,其實縮短展期、經常翻新展品,便可以給到更多年輕人展示的機會。
朱達誠也對粵港澳大灣區給予很大期望:「粵港澳大灣區還有許多新興城市,有多少新建築需要雕塑、需要雕塑家?我覺得香港政府和大灣區的合作除了科研之外,應該早日把公共藝術的合作項目也提上日程,給藝術家機會,給年輕人希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