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思鋒

「按照國際機構標準,中國2000年就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我們不僅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正面臨加速老齡化的問題。」西安交通大學社會保障系教授張思鋒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1962至1975年是新中國人口生育的第二次高峰期,其間平均每年新生人口2,563萬人。由此推算,2022至2035年我國進入快速老齡化,2035年中國老齡人口或將達到峰值,預計將有3.8億多老年人。

老齡社會來勢兇猛孕育商機,不少企業都將目光投向了養老產業,各種養老服務、養老產品、養老設施層出不窮。「市場很大,朝陽產業,聽起來確實很美,但現實卻給了許多投資者當頭一棒。」

張思鋒說,養老產業可分為服務、產品和設施三大類,在數字化的加持下,近年來智慧養老產品也越來越多,「但有效需求嚴重不足。」他稱,一方面,老年人對養老產品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願不足;另方面,養老產業投資者誤判市場,錯把老人的需要當作需求,把需求當作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導致養老服務、養老產品、養老設施的有效供給不足,大量的投入提供了無效供給,由此進入惡性循環。

堅持養老事業與產業並行

「一定要培育老齡人口的有效需求。」張思鋒說,一是要提高老齡人口及其家庭的支付能力;二是要提升養老服務、養老產品、養老設施供給的精準度和對消費者的引領力、吸引力,增強老齡人口及其家庭的支付意願。未來絕大部分健康老人都會選擇也應該選擇居家養老,社區可充分發揮樞紐作用,通過引入專業社會服務機構,為老人提供用餐、出行、就醫、家電維修、託管、照護等全方位服務,讓老人一鍵呼叫便可解決生活問題。「服務成型後,隨之而來的養老產品、養老設施亦能嵌入其中。」在社區養老服務接入市場的同時,一定要搭建數字經濟通道,讓智慧養老成為有效需求。「把社區當成基層驛站來打造,讓老人居家就能鏈接社會系統的幫助,也許再過十年,這個中國特色的社區服務網絡就能非常成功。」

他同時認為,老齡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僅靠養老產業發展難以持續,應堅持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並行。「養老事業是政府以國有資產為主體設立的,具有基本公共服務性質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中涉及老齡人口社會保障和基本養老服務的總稱。養老產業是依據老齡人口需要,具有投資者營利和社會效益雙重目標,提供老年產品和非基本養老服務及設施的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的經濟活動集合。」尤其是低收入老人和失能失智殘疾老人的關鍵性問題,更需要社會多方的共同努力。這兩個問題解決了,老齡社會的其他問題便能迎刃而解。他建議,應該從老年人的健康支持體系、服務支持體系等方面着力,為老年人構造一個老年友好社會。 ●記者 張仕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