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內地免檢疫通關必要條件之一的「港康碼」,昨日開始接受網上申請,截至下午5時已逾13.6萬市民註冊,系統運作暢順。申請首日反應熱烈,說明香港市民對恢復兩地免檢疫通關需求殷切,特區政府應均衡分配通關初期的有限名額,既要滿足商務、公務的需要,同時也要多照顧普羅市民。更為重要的是,在系統運作成熟和疫情控制穩定的情況下,積累經驗、完善機制,有序擴大免檢疫通關的規模,以利早日恢復正常通關安排。

為彌補「安心出行」非實名制的不足,「港康碼」的申請需要申請人填寫姓名、身份證號碼、電話及地址等個人資料,更要上載住址證明,以確保「港康碼」使用者的真實身份,一旦出現確診個案,可盡快找出密切接觸者。至於行程追蹤,「港康碼」使用的是上載「安心出行」的行程記錄,特區政府此前就強調了兩套系統將分開運作。

針對香港市民最關心通關的名額及分配,有消息指初期每日有1,000個名額,估計優先分配給北上處理公務及商務的人士,至於恩恤安排可能只會批准給返內地做「白事」的少數人。

對免檢疫通關的名額分配,特區政府的確需要均衡處理,因為本港社會回內地的需求十分龐大和殷切。廠商會與嶺南大學去年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中的港資製造業企業數量已上升至21,345家,以每家企業派三五人北上處理業務計算,單是這方面的商務需求已是數萬人,還未計算在本港設置地區總部的外資企業,也有北上出差的需要。過往正常通關的時候,本港與珠三角交通方便,很多商旅是即日來回。

但同時,很多跨境家庭已經超過兩年沒有團聚,另外,就醫、探病、「紅白」事宜,這些需求並非金錢可以衡量。特區政府應考慮採取抽籤方式分配,平衡不同人士的免檢疫通關需求,照顧不同群組的需要。

若免檢疫通關實施順利,可有條不紊地擴大規模,這需要做好兩方面工作。

一是保持「港康碼」系統持續運作順暢,和「粵康碼」的轉碼互認能夠滿足跨境防疫的需求。市民應抓緊時間,提前熟悉系統操作,越多人使用,越有助政府早日發現問題、加以修正;二是本港要持續強化外防輸入和內防擴散的措施,嚴防死守,保持社區「動態清零」。

「港康碼」是免檢疫通關的必要條件,但有「碼」不代表就能北上,香港市民要正確理解。只要廣大市民積極配合特區政府的防疫政策,讓「港康碼」「安心出行」「疫苗氣泡」等措施更廣泛應用,構建嚴密的防疫屏障,兩地免檢疫通關的大門才能越開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