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六/十七世紀德化白釉渡海觀音立像《何朝宗印》款 圖片來源:佳士得
●清康熙德化蟠龍把壺
●清康熙德化麒麟印章

福建的德化,與江西景德鎮及湖南醴陵並稱為中國三大瓷都。德化的製瓷歷史被普遍認為「始於唐,發展於宋元,聞名於明清」,且由於地處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良港泉州,憑藉着有利的地理位置,從創燒開始從未斷燒。

德化白瓷的窯址位於福建中部戴雲山腹地,當地優質的高嶺土中鐵、鈦等雜質含量低,能燒造出白度高、晶瑩細緻的白瓷,迎光可隱隱透出釉中的粉紅色或青白色,有「象牙白」、「豬油白」、「鵝絨白」等美稱。由於交通便利,德化白瓷自宋代起至明清巔峰時期外銷至歐洲,十分受到歐洲貴族的賞識。法國人更將「中國白」(Blanc de Chine)一詞用以指代德化白瓷,認為其乃「中國瓷器之上品」。

筆者收藏的兩件德化白瓷,一件為清康熙德化麒麟印章,另一件為清康熙德化蟠龍把壺,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末清初德化窯瑩白蟠螭把壺造型相仿。兩者皆釉色如脂、質地堅密,有玉器的瑩潤質感。

而在德化瓷器中,又以各式白瓷人物造像最吸引歐美藏家,尤其是帶有宗教色彩的人物像。其中明嘉靖、萬曆年間被稱為「瓷聖」的何朝宗,作為德化窯瓷塑藝術的代表人物,將「傳神寫意」的雕塑藝術與優質陶土完美結合,總結出了「捏、塑、雕、鏤、貼、接、推、修」的八字技法,創造出神情舒緩慈祥而超凡脫俗的瓷塑佛像。2017年,香港佳士得的一尊帶有《何朝宗印》款的明十六/十七世紀德化白釉渡海觀音立像,就以其清雅靜穆之姿錄得1,930萬港元的成交價,成為德化白瓷拍賣中的佼佼者。●作者:香港中華文化藝術推廣基金主席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