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次談及粵語助詞的運用,今周續談。粵語助詞豐富多樣,不少日常助詞的意思同中有異,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固然運用自如,但箇中差異其實不易說清。例如「啦」、「喇」是粵語常見的助詞,兩者讀音相近,前者讀作陰平聲(laa1),後者讀作陰去聲(laa3),但兩者的功能卻並不全然相同。
據不少語法學者,如張洪年、李新魁、鄧思穎等人分析,「喇」代表着「新情況」的出現或開始,跟情況的變化有關,可歸類為時間助詞。至於「啦」則常帶有祈使的功能,可表達請求、命令等意思,用法與「喇」不同。
例如一班學生期待老師下課,當課堂鐘聲響起,他們立即大喊「放學喇」。其中的「喇」(laa3)正是代表了原來的課堂完結,現在是下課的意思。此意味着「放學」這個新情況的出現。假如他們改喊「放學啦」,句子便變得很奇怪。相反,如果課堂尚未完結,他們下課心切,於是對老師說「放學啦」。這個「啦」(laa1)字便帶有祈使的作用,即是請求老師下課的意思。
按張洪年教授分析,如果以「啦」表達懇求,更往往會拉長讀音。當然「啦」並不單用作請求,例如那群學生請求下課不果,亂作一團,老師於是以決斷語氣大喊「上堂啦」,這個「啦」字便有催促、命令的意思,而讀音也不會拉長。但假如老師改喊「而家上堂喇」,便只是宣布繼續上課的意思,而沒有命令的之意。除了「啦」、「喇」以外,粵語助詞還有讀作陽平聲的「嗱」(laa4),以表達疑問。例如那些學生放學回到家中,家人便會問道:「放學嗱?」那便是發問的語氣,希望從中得到確認,即「已經放學了嗎」的意思,其用法與「啦」、「喇」大有不同。
值得留意的是,語言往往是變動不居,粵語在不同地方,也不是千篇一律,不同地方的粵語也會有所分別。因此,語言學家在粵方言區以下,劃分為若干「片」,如「四邑片」、「高陽片」等。至於香港連同廣州、澳門等地則屬「廣府片」。方言片之下,又可劃分為「點」,香港的粵語正可視為廣府片之下的方言點。
近年本地文化越來越受大眾看重,而語言可說是文化的載體,要認識一地文化,自不能離開該地方的語言。因此認識香港粵語,也可以說是了解、傳承本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步。
■ 林永堅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
隔星期三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