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王之渙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傳世作品除了上回導讀的《登鸛雀樓》外,其《涼州詞(其一)》也是不得不讀的名作: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①山。
羌笛②何須怨楊柳③?春風不度④玉門關⑤。
全詩為七言絕句,字數不多,但選詞巧妙,活用典故,讓人印象深刻。例如以「黃河」、「白雲」、「萬仞山」、「羌笛」、「玉門關」等詞着力描寫邊塞之貌,又以「遠」、「一」、「孤」、「怨」諸字烘托出荒涼之感,通過山川的雄闊蒼涼景象,透露出戍卒的孤獨愁懷。在詩人由近及遠的視野看來,連綿不斷的黃河一直延伸向遠方,恍如與天邊接軌,故有「遠上白雲間」之感。「遠上」二字,正表現出一種悠遠流長的閑靜之美,淡淡然映襯出邊地廣闊無垠的荒涼感覺,與後句以「孤城」對比「萬仞山」所表達的孤寂情感一致。
後句「楊柳」與「玉門關」,分別化用了不同的典故,設想亦相當巧妙。古人向有臨別折柳相贈之風俗,欲借「柳」諧音「留」以表達離別的不捨之情,北朝樂府《折楊柳歌辭》中亦沿用了此一意象云:「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此曲以楊柳表達行客之離愁別緒,加上用胡笛吹奏,帶着一份異地情調,更添思鄉之情。
至於「玉門關」的典故,見於《後漢書·班超傳》:「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李益《塞下曲》亦有「定遠何須生入關」句,以定遠侯班超出使西域逾三十年,晚年心願只求有機會重入玉門關,從塞外返回內地一事,表現戍邊將士不得還鄉的怨情,呼應前句《楊柳歌》的「怨」情。
全詩以邊塞的荒涼景象興起,引發出戍卒的離愁別怨,他們以一曲哀怨的《楊柳曲》抒發內心愁苦,追憶親人折柳送別的難忘一刻。面對此情此景,詩人百感交集,遂留下末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感嘆。對於此句的理解,論者頗有分歧。一說認為,王之渙《涼州詞(其二)》曰:「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內容主要借突厥首領在求和親之事失望而回,讚頌唐玄宗的文治武功,反映了盛唐的強大威武。據此,本篇《涼州詞(其一)》所表現的精神亦應一致,詩中戍卒所反映的並不是消極哀怨,「何須怨」三字正表現出其積極態度,反映他們在鄉愁難禁時,仍意識到衛國戍邊的重大責任,全詩情調悲怨而不失其雄壯之志,象徵着盛唐的強大氣象與文化自信。
然而,所謂「何須怨」,並不是說無怨,似乎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應是說怨了也無用。因為「春風不度玉門關」,身在春風不至的邊塞,何處有楊柳可折?此處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詩中以春風比喻天子恩典,用如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第十二拍:「東風應律兮暖氣多,知是漢家天子兮布陽和。」詩中謂「春風不度」,一則實寫邊塞荒涼的自然景象,二則借喻朝廷不體恤戍卒的艱苦生活,語帶雙關,寄寓了詩人的深沉感慨。明人楊慎《升庵詩話》卷二:「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清人李瑛《詩法易簡錄》亦言:「神韻格力,俱臻絕頂。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風之不度,立言尤為得體。」當是。
譯文
連綿黃河遠遠延伸上天邊白雲,萬丈高山層層包圍住一座城塞。羌笛何必吹奏哀怨的楊柳曲調?春風根本不會來到這玉門邊關!
註釋
① 仞:量詞,古代量度單位,一仞相當於八尺。《說文》:「仞,伸臂一尋八尺。」
② 羌笛:吹奏樂器名,古時流行於塞外的一種笛子,漢時傳入中國,因源自少數民族羌族,故稱羌笛。
③ 楊柳:古詩文中多泛指柳樹,本詩則蘊涵另外兩層意思:1. 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之風俗,此處借以表示離愁別緒。2. 指北朝樂府《折楊柳歌辭》。
④ 度:越過。《玉篇》:「度,與渡通,過也。」
⑤ 玉門關:兩漢時期通往西域的要道,位於今甘肅敦煌西北,為當時涼州最西境,象徵荒涼之邊塞;因有大量于闐玉經此運入中土,故名。
■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隔星期三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