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家駿 中學教師 教聯會副主席 港區全國青聯委員

昨天下午,國務院港澳辦夏寶龍主任在《粵港澳大灣區志》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中發表講話,談到《香港志》的編纂不僅記載了香港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更重要的是讓人們了解香港從哪裏來、走過哪些路、將到哪裏去這個重大意義。事實上,近年來筆者發現,部分香港青年之所以對於國族認同存在錯誤,或多或少都是源於對香港自身歷史欠缺了解,甚或是對於香港自古以來作為中國的一部分的歷史聯繫不熟悉所導致。因此《香港志》編纂的重要性,除了是第一本以香港命名的地方志之外,更是一本對國家民族認同的著作,應該從普及教育的角度,推廣給廣大學生。

事實上,編纂地方志是中國自古以來,記錄不同地域的歷史、地理、人文等資料的重要工作。追古溯源,香港早在秦朝時已是國家一部分,受到嶺南郡管轄。之後的歷史中,有不少著名的地方志都談及香港,比如明朝的《粵大記》,書中不但有記載香港地名,如青衣、尖沙嘴、將軍澳等,更記載了當時香港人口規模,可見香港與國家一直有唇齒相依的關係。

筆者作為一位中國歷史科教師,個人認為如果在中史教材中能夠加入更多《香港志》的內容,可以令學生更能感受到中國遠古歷史與現在香港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比如南宋滅亡之際,宋室逃難來到香港,當時的鄉民為了接待當時的皇帝宋端宗,就製作出我們今天申遺名單中的「盆菜」,宋室逗留香港期間也留下了宋王臺遺址。學習歷史除了陳述過去事實,警惕後世子孫不要重蹈覆轍之外,更多的應該是從歷史事件中,感受到個人與歷史,個人與社會,甚至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重要聯繫。

香港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光是基本法所言,更是千千萬萬的歷史典籍中所記載的。青年正確認識香港歷史發展的進程,定必能建立民族自信心,在「一國兩制」的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