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九十年代,朝天門碼頭的「棒棒軍」人數眾多。 網上圖片

改革開放後,二十多萬農民湧進重慶城。在山城的大街小巷,到處都可以看到一些民工,手裏一根竹棒、兩條繩子扛挑着重物幹活賺錢。因為挑着一根竹棒幹活,人們稱他們為「棒棒」,即重慶的挑夫。

解放碑是重慶最繁華的地區,朝天門碼頭又是重慶最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因此從解放碑到朝天門碼頭地段曾是重慶貨流量最大的地區,也成為「棒棒軍」一度活躍的地區。熙熙攘攘中,「棒棒」背扛肩挑,爬坡上坎,給這座城市帶來了生氣和喧囂。

紀錄片拍出苦難與希望

因為這個群體的獨特性,「棒棒軍」一直是影視藝術追蹤的焦點。1997年,重慶直轄同年,一部以「棒棒」真實生活為背景的方言電視劇《山城棒棒軍》上映,這部劇當時紅遍了大江南北,在豆瓣上有9.4高分。

2016年,紀錄片《最後的棒棒》上映,導演何苦為了拍攝,自己當了一年「棒棒」,紀錄片拍出了苦難和希望,被網友譽為「現實版的《活着》」,豆瓣評分高達9.6分。

2015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重慶萬州港碼頭對「棒棒」們說:「你們很了不起!每一分錢都是流汗掙來的,是中國人民勤勞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