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的文化特色向來獨樹一幟,在歷史的長河中包容了華洋的特點,在百年中變遷出標籤式的文化風貌,無法模仿亦不能再複製。近年,隨着大灣區的發展,內地與香港的文化逐漸合流,形成新一派,但香港的獨特文化不會被吞噬,反而隨之更發展出新的風貌,尤以影視方面見效更甚。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由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和清華大學港澳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二屆清華大學港澳會講日前在線上舉辦。此次活動以「香港:中西合璧+澳門:中西薈萃——支持港澳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合作基地」為主題,旨在搭建激發學術生機、碰撞思想火花的交流平台,探討香港和澳門在新形勢、新定位下如何發揮自身優勢,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發展的新方向。
三地文化越趨融合受肯定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原主任委員喬曉陽說道:「港澳經歷時代變遷,滄海桑田,這些文化是全民族的財富,是人類共有的財富,所有文化都是在交流中不斷發展繁榮的,隨着大灣區發展的加快,三地的融合越來越迅速,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發言說道:「港澳是中西文化交匯地,此次會談希望各位為促進內地與港澳文化的發展貢獻真知灼見。」他積極鼓勵在座的文化界翹楚,「傳遞中國文化,發揮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特殊作用,搭建國際化交流平台是為此次目標。」
香港與內地越發緊密連接
香港駐京辦主任梁志仁提出促進香港與內地的文化藝術交流:「香港是個可以看到東方也可以看到西方的交匯點,但是怎麼將香港的特色介紹給內地的同胞呢?我們在推動的方向主要是加強文化交流的東西以及促進人才的交流,我們利用不同的途徑增加交流的機會,內地有很多著名的機構與我們也有合作。」
梁志仁續道,作為香港文化的宣傳代表之一,他們辦過香港電影展,也與電影資料館合作,將百部必看的香港電影帶到內地的高校去交流,「疫情對我們有影響,但是我們利用線上的平台去交流,沒有落下重任。」
國務院參事王京生說:「文化的自覺將決定文化的格局、繁榮,所以今天我們講港澳大灣區,要進行文化交流和合作,我們想要達到一種深入的狀態,這文化自覺便不可少。」他感慨道,03年的時候,深圳還被人稱為文化沙漠,「但恰恰這個時候,我們參考了國際城市,進行了研究,然後為深圳植入強大的文化基因。」他續說:「城市的發展要拚經濟、拚管理,最後就是拚文化。文化的優勢是最根本的,最持久的、最核心的。」王京生說。
共擔講好中國故事使命
香港有過被稱呼為「文化沙漠」的時光,但隨着各界的推行與累積,香港漸漸能夠從單一的文化現狀中走出來,甚至發揮出非常獨特的優勢,香港電影發展局、藝術發展局主席王英偉說:「香港獨特的優勢在於香港藝術發展局一直致力於與內地的緊密聯繫,也一直在積極參與國際藝術活動,讓香港本地的藝術在各處發光。」他介紹道:「自2015年以來,我們一直在積極參與國際上的活動,至今有超過700位藝術工作者一同外訪。」
王英偉認為電影方面的發展更是不可小覷,「在電影發展方面,香港一直有東方荷里活的美譽,中西合璧一直是我們的文化特色,2019年中央同意對香港電影5項政策,讓香港電影從業員為中國電影加磚添瓦。」他說。
而香港電影導演張婉婷則提出了實際的做法去提升香港作為國際名片的作用,她說:「影視作品可以把國家的文化展示到國際上,香港有數一數二的明星,比如成龍,他把香港帶去了國際。他為什麼成功呢?因為他就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比如李小龍,雖然是學功夫,但他同時也跳西方的舞蹈,他學《易經》和《道德經》,但也在美國學哲學。」她舉例自己的電影《歲月神偷》,在國際上受到歡迎,亦是因為專注於拍攝香港一個小市民的普通生活,而他們的漂泊變遷則是在年代長河中。
香港影業協會理事長洪祖星提出,讓中國內地電影和香港電影給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是接下來的重要使命。
香港演員王梓軒作為代表發言道:「演藝圈的狀態為這次會談點題,因為我們既有人在香港,也有人在內地,我們在各個地區都承擔着一份使命。」
國家一級導演肖桂雲說:「我的先生李前寬過世之前,覺得香港有顯赫的優勢,應該發揮出來,香港電影是香港的名片,應該用這個載體好好講好中國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