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昨日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教局公布課程架構 強調國家觀念從小教起

修例風波反映香港有部分青少年守法意識薄弱,加上近月發生多宗學童輕生案件,乃至近年出現的所謂「躺平主義」等等,為本港的價值觀教育敲響了警號。為更有效培育學生正面價值觀,教導他們做人應有態度,教育局昨日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下簡稱為《架構》),修訂內容包括在現有的九種首要價值觀和態度上加入「勤勞」作為第十項,並強調應從小加強學生的國家觀念,及以中華文化作為主幹,貫通公民教育、國民教育、禁毒教育、媒體及資訊素養教育等元素。●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博

品德及價值觀教育是學校課程的重中之重,為協助學校更聚焦、有效地推動價值觀教育,教育局昨日向全港中小學發出通函,公布課程發展議會轄下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編訂的《架構》,讓學界於今學年試行並作回饋,優化後於2022/23學年正式推行。

最新編訂的《架構》基於2008年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而更新,包括六大重點(見表)。教育局昨日舉行傳媒聚會,闡述《架構》內容。

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陳碧華表示,過去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設有七項首要培育的正面價值觀及態度,局方去年底已新增「守法」及「同理心」二者,新的《架構》再建議加入「勤勞」,以培養學生勤奮和樂於勞動的美德。

學懂體諒尊重勞動階層

她解釋,這些變動可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從小勤奮學習、動手動腦、體驗實踐、出力流汗,連同原有的其他正面價值觀,學懂體諒和尊重勞動階層,成為有生活自理能力、勤奮向上、有責任感及堅毅精神等質素的新一代,對家庭、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例如我們希望學生能夠尊重清潔工人,不是說自己不用倒垃圾就不管他們。」

中華文化作主幹 貫通各學科

《架構》同時強調,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培養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是學校的應有之義,學校應從小加強學生的國家觀念,協助學生從小正確認識國家歷史、尊重國家象徵和標誌、認識憲法及基本法,從而建立國民身份認同。

陳碧華表示,價值觀教育應以中華文化作為主幹,貫通不同跨學科價值觀教育範疇,包括品德及倫理教育、公民教育、國民教育(包括憲法、基本法及國家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媒體及資訊素養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法律框架下的人權教育等。

坊間有人建議應將價值觀教育獨立成科,陳碧華引述《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最後報告》回應指,以全面和綜合模式推展不同範疇的價值觀教育仍然合適,相信在全校參與的基礎下,靈活結合學科課堂內外全方位學習,營造正面學習氛圍,能潛移默化做好價值觀培育工作。

陳碧華又強調,學校不應將個別學生的價值觀「量化」和比較,以免產生「標籤效應」,建議學校運用多元策略,採用多方參與方式,有系統觀察和記錄學生於價值觀教育學習活動的表現、透過訪談、工作紙、問卷等工具了解學生價值取向,同時應加入家長觀察,家校合作共同培育學生正面價值觀及態度。被問到會否加重學校的工作壓力,「學校一直有做價值觀教育,新課程架構可以讓學校進行檢視、增潤現有課程,相信學校不會有額外行政工作。」

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補充說,價值觀教育的工作永無盡頭,新課程架構旨為學校提供方向及策略,而在落實推動時可有不同手法。至於過往的課程架構是否再適用,她表示要視乎學生及學校具體需要,「雖然那些已經不是最新的指導文件,但我們也不是要將其下架,學校覺得能用、能參考的內容就繼續用,這都是學校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