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度

不久前柴灣天后宮遭遇一場火災,大火把天后像前的所有事物燒光,待蔓延至天后像前,火熄滅了,大家都說是天后娘娘顯靈。

也許與道教有緣,筆者獲柴灣天后宮宮主邀請,出席天后宮重光慶典,並現場為嘉賓揮毫。宮主擬了幾個聯句,其中贈道教聯合會梁德華道長的聯句為「玄風耀古廟,師威攝太平」。道長主持重光儀式後看到所贈聯句,認為應改一字,「攝」改為「扶」,令筆者歎服道長的胸襟和氣度。與道士來往和做朋友,這算是我平生第一次。

古代文人與道士交往的很多,史書記載:「有山陰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這是東晉王羲之為山陰道士抄經的傳說。

唐代詩畫家與道士來往頻繁,白居易早年寫了《首夏同諸校正遊開元觀因宿玩月》、《永崇里觀居》、《尋王道士藥堂因有題贈》等詩,而禮佛的王維也常與道士來往,寫有《贈李頎》詩,首二句即云:「聞君餌丹砂,甚有好顏色」,另外其《送張道士歸山》、《贈焦道士》等詩,在證明了他與道士的密切關係。李白有《贈嵩山焦煉師》、王昌齡有《謁焦煉師》、李頎有《寄焦煉師》、錢起有《題嵩陽焦道士石壁》等等,說明他們與道士來往甚密。

宋代文人與道士交往構成特殊的社會關係。他們主要是向道士問道、超越世俗的精神滿足和心理安慰。交往方式有寄贈詩作、登門拜訪、臨別送行、文化修養層面的切磋技藝、詩酒唱和等。甚至蘇軾自言其啟蒙老師還是道士呢!

明清時代,文人不但寫詩詞,還寫話本小說,在這些小說中,所描寫的智者多是道士。

明代四大奇書之一《水滸傳》是對道教最為推崇的一部小說,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神行太保等等,無一不體現出道家的影子!道教文化作為華夏民族重要的一個文化標識,與道教和文人關係至深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