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以往我們站在香港視角去看世界問題,有點太簡單,我們經常用同一種價值觀就是『賺不賺錢、有沒有效率』,簡化地認識所有事情,但以近期阿富汗衝突為例,一個地緣政治事件不是單單好和壞,有時你界定不了什麼叫好、什麼叫壞。」在可以俯瞰維港的辦公室內接受大公文匯全媒體專訪時,曾在戰區做國際救援工作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前駐外代表、現任MWYO青年辦公室運營總監葉維昌這樣說,「香港這個城市給了我很好的基礎,但香港的成長背景帶來的問題是國際視野太弱,沒有一個更宏觀的視野。」

戰區行走十年 一個有故事的「八十後港青」

說這番話前,葉維昌自我調侃了幾句給記者「打預防針」:「可能這些話對今日的香港年青人來說有些『敏感』」。初初聽上去,確實令人心生疑竇,在標榜「國際大都市」的香港長大,反倒讓人「國際視野太弱」?這位曾穿梭在阿富汗、敘利亞、巴勒斯坦等戰區從事救援工作,甚至從塔利班手中成功解救人質的「八十後」港青葉維昌,是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得出了這樣的感受。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港人,自稱「屋邨仔」的葉維昌人生前二十年的成長和普通港人無異——中學考試一度包尾,奮發上進考入港大,畢業成為國際投資銀行精英。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在離開香港去戰區做事前,他覺得香港很大,真的是亞洲金融中心,旅遊、美食、生活等各方各面都非常國際化。「吃喝玩樂我們很厲害,然而,如果去街上找一個人來分析為何阿富汗變成現在這樣,沒人能具體討論。而當我在國際組織做事,以及在歐美生活的那段時間,我發現當地年青人可以很宏觀、多元地看不同議題。」

回看過去,啟發葉維昌從投行轉向烽煙戰地的起點,是他大學時參與的一次國際交流計劃,前往肯尼亞貧民區幫助貧窮家庭解決生計問題。那次經歷讓葉維昌開始思考:為何一個生活在貧民窟患有艾滋病的小孩,都敢於發一個賺錢去香港的夢?參與計劃的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規劃着畢業後成為外交人員、國際工作者,為什麼自己和周圍的認知大多卻是畢業後做Banker、早買樓?

有了和旁人不一樣的思考後,葉維昌也讓自己發了一個夢:在國際組織代表中國人做事。為此,他準備了很久,先後在日本、法國求學,加入香港紅十字會參與汶川地震災區救援,最終成功考入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隨後十年時間,他在敘利亞、加沙、巴勒斯坦的戰亂地區進行人道支援,也曾在駐守阿富汗期間,參與解救被塔利班武裝分子綁架的33名師生。這一事件,讓葉維昌作為「一帶一路」上中國人好人好事代表登上《環球》雜誌,而他在國際組織的種種經歷,讓他在2018年獲評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冀國家給港青參與國際組織機會 培養宏觀視野

不間斷的國際組織前線工作,讓葉維昌既看到國際組織的優勢和功能,也看到了國際組織現行系統的局限。他開始思考,作為來自香港的中國人,可以給這個系統帶去怎樣的貢獻和特質,幫他們改進,變得更國際化,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時做得更好。

與此同時,國際組織的生活也讓葉維昌發現,在一個以國家為基礎的系統裏,用個人能力單打獨鬥是不行的。「當你想去解決國與國,或者地區性問題,你的觀點不能只用一個城市的觀點。」葉維昌以阿富汗衝突為例,很多港人只會問美國是好是壞,塔利班是好是壞,「我們很容易就跌入是好是壞的討論,但我會想問,會否阿富汗人民經歷六十多年戰鬥,他們厭戰,無論普通平民或軍人,根本不想打?如果大家認識到這些,就不會只給一個簡單答案,好,或者不好。」

再比如對「一國兩制」的討論,過去幾年香港不少人覺得「香港和內地分隔越清楚越好」,只強調「兩制」,「我覺得無關愛國與否,而是港人沒試過從國家層面看事情。有時太香港,反而會失去宏觀。」葉維昌說,「所以我說,香港給了我很好的基礎,但沒辦法給我一個更宏觀的視野。以往我有很好的工具知識,但在國際組織工作讓我反思,怎麼從一個宏觀政策層面看問題。」

要培養這種宏觀、國際視野,需要有參與國際事務,在一些功能性、策略職位做國際工作的機會。葉維昌曾積極促成港生前往ICRC日內瓦總部實習,而他更希望的是國家在不斷為內地青年爭取進入國際組織實習、工作機會的同時,也讓港澳青年能有機會參與其中,「當你用國與國的關係和人打交道時,你會知道一個國家考量的是什麼,它的顧慮是什麼,它背負的包袱是什麼。」

和平穩定難得可貴 需要香港每一個人的努力

「一個地方的和平穩定是很多巧合,以及很難得才出現。」經歷過中東烽火遍地,目睹過敘利亞自「阿拉伯之春」後動蕩至今,無數醫生、工程師、拿獎牌的運動員,都紛紛跌入難民危機,葉維昌對於和平穩定有多珍貴有深刻體會,「敘利亞的故事令我一直很警誡的是,有些東西要崩潰的時候,可能一夜之間就崩潰,不是你想它停就能停下來。」

特別是香港經歷2019年「反修例風波」,撕裂對立令社會一度發生暴力衝突,危及市民日常生活,幸而在國家出手及社會各界攜手下,很快恢復正常。「大家要不斷思考,香港的好,香港的穩定,將來是不是這麼容易能保持?我想是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或者每一個人的努力,持續地做。」葉維昌說,從政策制定者到年青人,都不能太短視,覺得今天有的東西明天也會有,「所有東西都是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能繼續,如果不是,就可能像敘利亞一樣。」

從戰地工作到青年工作 彌合撕裂對立

從槍林彈雨的戰區回到香港,葉維昌選擇加入與他想法十分契合的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任營運總監,試圖用自己豐富的解決衝突的經驗,帶給香港年青人不同觀點、不同經歷,嘗試打破心墻、打破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間的對立。

葉維昌說,「MWYO」曾組織過一個對話活動,把社會上一些矛盾角色放在一起,比如警察與反修例青年、老師與學生等,但參加者和觀眾事前不知道對方身份,只知道對方立場可能不同。活動的理念是,若參與者不知眼前人背景,聽了他的話覺得「順耳」,但若知道了對方的身份,在聽他的話覺得「刺耳」,究竟是講的人有問題,還是聽的人帶了「有色眼鏡」預設了立場?

「撕裂和困局是兩方面共同造成的,年青人和成人社會對對方都有很多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我會鼓勵雙方不要用立場決定所有事。」葉維昌堅信,若每個階層都願意行多一步,其實容易修復衝突、誤解。「社會上有很多聲音,覺得年青人沒救了,或者很極端、悲觀絕望,這確實存在。但我作為『MWYO』職員去接觸香港年青人,發現他們仍然對將來充滿好奇,他們仍想在香港好好發展。」

特別是在一次與大學生做關於阿富汗的分享會後,葉維昌發現,現在的年青人,在知道尊師重道的同時,也會想要一個相對平等的角度去講道理,而不是按年齡或社會地位要求他們「絕對服從」。「當他們認同你,他們反而會把你放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在和香港年青人接觸的過程中,葉維昌認為,與這一代年青人對話的訣竅在於平等溝通、真實交流。

從人文中國入手 讓港青重新認識祖國

「他們不介意交流,但他們想要的是很真實的交流。」葉維昌有一次拿自己在四川山區工作的照片給一班港青看,他們都驚訝感歎「這是中國內地嗎」、「真的很美」。葉維昌認為,今時今日的香港年青人不是抗拒內地,而是對內地誤解很深。「有些東西要真實接觸過,才能建立關係。」

葉維昌認為,內地有很多新東西,很多值得香港年青人接觸。倘若日後有機會,「MWYO」會在通關後搞兩地交流團,讓香港年青人接觸時下內地年青人最生活化的常態,包括潮流文化、熱門打卡點、當代藝術中心等,將這些新模式、新方向介紹給香港年青人,改變過去的刻板印象。

「人文中國是非常美的,他們看到內地美景的照片、看到真感覺的東西,內心都有觸動,重點是我們引導、建立關係時,能否把握這種觸動,讓他們認識不一樣的中國。」葉維昌說,「從人文中國入手,讓香港年青人重新認識國家生態,人民生活。」

鼓勵港青「走出去引進來」 發一些大一點的夢

談及香港青年未來的發展,葉維昌給香港年青人的寄語可以用六個字概括:「走出去,引進來」,這是針對如何打破香港地方小的局限的不二法門。葉維昌以新加坡、摩洛哥等舉例,小經濟體的局限性促使當地人要外出學習更多知識、獲得更多資源,然後帶回來豐富本地,若只看眼前,則很容易原地「打困局」。他鼓勵港青夠膽發一些大一點的夢,不要限制自己的人生選擇,走出去看看不同的東西。「粵港澳大灣區不是終點,而是起點,用最容易的方法試一個更大的市場,練得一身好武功,學到的東西可以走遍世界,再回來這裏,我覺得應該這麼看內地給香港的機會。」

正如葉維昌所做的一樣,從香港走出去,帶着國際經驗回來反哺家鄉。在他看來,現今給香港年青人的機會更勝以往,從香港可以去全國各地規模比香港更大的城市,然後再從這些城市去更大的舞台,最後帶着世界各地優勢、值得學習的東西回來,不管給香港還是國家。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不同價值觀衝突中,怎麼包容不同觀點,從中凝聚共識,展現大將之風。」

(文:記者 蘇婷/視頻攝製:加南)

責任編輯: 于丁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