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說過,晉文公由於落難時欠下不少人情債,導致他日後應對國際形勢時,常常因此影響決策,像是面對楚國時就得先退避三舍,誰也不能保證晉軍會不會把戰略性撤退變成全軍大敗退,雖然還是贏了,但我們不能低估當中的危險。不過,我們還少了一個人沒說,因為當他發難的時候,晉文公已經過世,這個人就是秦穆公。

還記得當日在說晉文公的故事時,說過秦穆公一口氣把6個宗室女子許配給晉文公,連自己的女兒也嫁出去嗎?秦穆公這樣做,自有其道理。雖然說秦國擁有函谷關這天險,諸侯難以攻入秦國,但換個角度去想,函谷關就代表了秦國東面疆界,諸侯攻不進來,秦國也打不出去,因為出了函谷關就是晉國勢力範圍。秦穆公不惜押上自己的女兒,賭的就是跟晉文公拉好關係,為秦國西進打開通道。

當晉文公還在世時,與岳父關係還算不錯,我們常把兩家聯姻稱為「秦晉之好」,就是出自這個時期的秦晉關係。不過,晉文公一死,秦穆公就打起主意來。

早在公元前630年,晉文公還在世,想起當日逃亡時,鄭文公小氣沒宴請自己,就聯合秦國去教訓鄭國。還記得中文科有一課叫《燭之武退秦師》嗎?就是這個時候發生。鄭文公派出老臣燭之武去見秦穆公,警告他就算滅了鄭國,也只會便宜了晉國,而鄭國完蛋,下個就換秦國成為晉軍目標,所以秦穆公陣前退兵,鄭國避過一劫。由於這一件事,秦晉之間開始面和心不和,為日後決裂埋下伏線。

兩年之後,秦穆公決定攻打鄭國,原因是鄭國都城北門交給了秦國將軍把守,秦穆公不想浪費這個機會。不過,大軍路過滑國時,卻被鄭國商人弦高發現了,連忙派人通知鄭國做好準備,然後帶了禮物去秦營裝模作樣,演了一場戲,令秦軍統帥以為鄭國已經準備好防守,先機已失,只能退兵。

另一邊廂,晉國聽到秦軍出關,連忙準備截擊,當秦軍回國時,兩軍在殽山相遇,結果秦軍全軍覆沒,三個主帥都被晉軍俘虜了。還好的是,秦穆公的女兒當上了晉國太后,命令兒子放人,三個將領才能回到秦國。秦穆公第一次出關雄心就這樣被打掉,但不要緊,三年後又是一條好漢,這次秦軍派出相同的主帥,也得到相同的戰果,在彭衙之戰大敗而回。

秦穆公眼看兩次都敗給晉國,吞不下這口氣,於是在公元前624年親自率軍出征,這次終於小勝晉國一仗。不過,晉軍更改策略,拒不作戰,秦穆公也無從入手,只能到殽山掃墓,祭祀之前陣亡在當地的秦軍,然後回秦國去。

親自領教過晉軍實力,秦穆公知道自己沒辦法和晉國抗衡,自此打消出關向東擴張的想法,專心經營西方,這就換西方各國與外族倒楣了,史稱秦穆公「兼國十二,開地千里」,從此稱霸西方。

不過,霸主也免不了一死,秦穆公於公元前621年去世,秦國也沒有因為他而變得強大興盛起來,因為當時的秦國殉葬風氣甚盛,而秦穆公則是表表者,他一個人死掉,177人要殉葬。殉葬者並不是隨便在路上找個路人甲就行,而是精挑細選的,《左傳》中就記載了其中三位︰「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良即是能臣,一次過那麼多能幹的臣子隨先王而去,朝中自然人才凋零,這也成為秦穆公受歷代史學家批評的原因之一。

●布安東(歷史系博士,興趣遊走於中西歷史文化及古典音樂。)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