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智明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明匯智庫主席
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從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也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最好參與方式之一。目前,從中央到廣東省以及各城市,陸續出台了許多促進港青到大灣區創業發展的措施,港青也普遍關注大灣區的發展,有一些人甚至早已踏足灣區,展開創業之路並取得初步成果。特區政府要和大灣區內地城市有關部門加強溝通與協調,將這些措施落到實處。香港社會和愛國愛港社團,尤其是工商界社團,應該把促進港青到灣區創業作為重點工作,投入更多的資源,協助港青善用自身條件,正確分析市場,找準落地點,把握兩地政府提供的便利政策,為港青在大灣區一展所長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香港社會目前處在由亂入治的重要階段,為了鼓勵港青到大灣區發展,內地和特區政府推出了很多措施,讓港青深入了解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現狀,邁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第一步。特區政府也在今年正式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選擇了包括明匯智庫在內的16家非政府機構,作為受資助團體,推動港青積極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明匯智庫在組織港青創業時留意到,經過國家政策引領、兩地政府大力推動下,大灣區概念已深入人心,有八成以上受訪者因此而增加了對大灣區的了解;現已在廣東省發展的受訪者之中,更有六成半表示,他們比起2年前更願意留在灣區內地城市發展,不少人正在逐步擺脫過去局限於香港狹小空間的束縛,努力朝着正確的方向,更新觀念,擁抱灣區,期待能夠以此作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第一步。
受到長達近2年之久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有意到內地發展的港青難以開展業務,因此內地政府即便推出了不少新政策,發揮的作用有限。不少港青原本計劃好的創業項目,在疫情下也只能一拖再拖,甚至失去了先機。全球大環境變化多端,疫情的延宕下,部分已經到內地就業和創業的港青,遇到了客戶流失、成本上升、物流不暢、招工困難等障礙,各方面需要高度重視並及時解決。
灣區概念已深入人心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性布局,也是香港未來保持繁榮穩定的重要基礎。港青只要勇敢地邁出走向大灣區的第一步,就會有較好的收穫。為此,兩地政府應全面推動港青到大灣區創業,以此作為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戰略部署,採取強而有力的措施,建立起協助港青到灣區創業發展的「綠色通道」,支持港青在大灣區獲得新的突破及飛躍。具體來說,除了全面落實現有的政策措施之外,還需要加強以下的工作:
早日助港青突破挑戰
一、全面整合及梳理兩地政府現有鼓勵港青到大灣區創業的政策措施,並增加資源及拓展宣傳渠道,與廣東省合作建立面向香港青年的共同資訊平台,提供一站式的資訊服務。
現時兩地政府以及大灣區內不同的城市或開發區,都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制訂措施,促進港青創業。不過,港青知道的並不多,不少有志創業的港青反映,這些信息來源渠道多,但比較散亂,他們需要清晰的資訊,按自己所需進行選擇及整合,兩地政府要把各種便利政策進行梳理,建立權威及統一的發布平台,並提供必要的諮詢服務。
二、兩地政府要加強協調,為港青提供交通、住房、醫療、工作等方面的支援及津貼,鼓勵港青前往大灣區認識國家,拓展人生。
特區政府要積極與內地政府協商,讓港人在香港的各種福利,同樣可以在大灣區享用。例如,已經領取內地居住證的港青,如果在內地公立醫院就診或住院,可以享受在香港公立醫院的同等費用待遇,差價由特區政府補貼。這些措施如能落實,將可減少港青到內地發展的後顧之憂。
三、調動愛國愛港社團的積極性,全面鼓勵香港青少年到灣區創業。
香港愛國愛港社團眾多,與大灣區的內地城市都有密切的聯繫,尤其是以工商界為主的社團,更是擁有廣泛的商業網絡,可以協助港青解決灣區創業中遇到的許多實際問題。因此,有關方面應鼓勵愛國愛港社團,包括工商界社團,充分運用自身資源,為港青提供更具個性化的支援,努力提高港青在灣區的創業成功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