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前的炭化稻米。國博供圖
●展覽現場
●炭化稻米憑「資歷」獨享一整個封閉展台。
●現場還展出了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的炭化稻米。
●上山文化陶壺。
●上山文化陶壺中發現釀酒證據。
●上山文化陶盆。
●展覽現場可見到石煮法的炊器。
●上山文化彩陶片。國博供圖
●上山文化的各種陶罐。

萬年前的栽培水稻、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彩陶……在國家博物館舉行的「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上,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的近200件文物,為觀眾揭開世界稻作文化起源的秘密。觀眾亦可在展廳內感受到古人向土地探尋食物的智慧。另外,香港文匯報記者在同期舉行的「萬年浙江與中華文明」學術座談會上獲悉,浙江省將在「十四五」期間推進上山文化申報世界遺產。因為上山文化是改寫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發現。●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上山文化於2000年首先發現於浙江省浦江縣上山遺址。2006年11月, 「上山文化」正式命名,這是目前浙江乃至整個東南地區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一萬年。21年來,浙江已在浦江、嵊州、龍游、金華、永康、義烏、蘭溪等地發現「上山文化」遺址20處。這裏是錢塘江流域、長江中下游乃至全中國起步最早、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群,比河姆渡文化、跨湖橋文化分別早了3000年和2000年,將浙江的文明史推進到1萬年前。上山文化是中國農耕村落文化的源頭,也是世界農業文化的重要發生地。

在座談會上,多位業界專家認為,上山文化是改寫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發現,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篇章,是世界稻作農業起源地,具有重要的考古學價值。上山人是最早的農人,是最早生產水稻的先民。袁隆平「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題詞和嚴文明「遠古中華第一村」的題詞,是對上山文化價值內涵的高度概括。

據悉,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上山文化工作,明確提出要「推進上山文化申遺」。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陳同濱表示,上山文化遺址群申遺具有重大意義,可見證「農業起源」中的「稻作起源」這一中國對世界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上山文化是繼良渚古城遺址之後又一重要文化遺產,它揭示錢塘江流域的文明發展對東亞地區文明進程的貢獻,將填補世界遺產中稻作起源的類型空白,也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標誌性成果。

萬年前的稻米開啟世界稻作文明史

今次展覽的「c位」留給了一粒距今約11000-8500年的炭化稻米,在展廳內獨享一整個封閉展台,吸引不少觀眾駐足。據介紹,這粒炭化稻米於2006年在浙江省浦江上山遺址出土,屬於馴化初級階段的原始栽培稻。上山遺址早期文化地層中出土的炭化稻米,是目前通過系統浮選法在層位清晰的考古遺址中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稻米。

此外,上山遺址還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這些發現讓稻作栽培歷史上溯至1萬年前,刷新了人們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認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上山文化發現者蔣樂平表示,相較於長江中游同樣顯露若干稻米信息的早期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上山文化有三個顯著不同的特點。第一,上山稻作包括栽培、收割、脫粒加工和食用的系列內容,一種嶄新的農耕行為體系已經初步形成;第二,走出洞穴,佔領、定居於新石器時代活動中心的曠野地帶,這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真正開始;第三,上山稻作是一種沒有中斷並出現穩定進步的文化現象,隨着上山文化的發展而傳播。一種生業經濟行為,與一個群體的生存與繁衍,發生了真實的關係。這一遺存信息及其傳遞的文化意義,超越了早期穴居遺址的時代屬性和歷史屬性。

孕育於上山文化獨特的紅色陶

除了那一粒米,上山文化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那一抹紅——最早的彩陶。上山文化彩陶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彩陶,孕育於上山文化獨特的紅色陶系,是上山文化陶器的精華,也是中國彩陶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研究發現,在上山文化早期,上山文化的夾炭紅陶就與其他地區的陶器存在差別,具備更先進的一些特徵,器型複雜多樣,有大口盆,小口鼓腹的雙耳罐等。

今次展出的橋頭遺址出土最早的彩陶陶片,是一缽碗類的殘片,夾細砂紅陶,陶質較細膩,器壁施紅陶衣。口沿處有白色點彩,器壁殘見三個單獨的幾何形圖案,圖形為填塗而成,與頓點連綴的點彩手法有着本質的差異。可見的兩個完整圖案,其一為帶着一周輻射短線的圓形,似太陽紋,另一為兩個頂角相對的三角形。

彩陶壺內發現萬年前的釀酒證據

展覽還展示了一件距今約11000-8500年的彩陶壺,壺中發現了釀酒的證據。據悉,在壺內的殘餘物中有一種加熱產生的糊化澱粉,經檢測研究,發現殘留物與低溫發酵的損傷特徵相符,而低溫發酵是釀酒的基本原理。因此,9000年前的上山人可能已經掌握釀酒技術,而這隻陶壺就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酒器。

展覽並輔助豐富的考古學知識介紹、場景復原、多媒體等展示手段,兼顧學術性與趣味性,展示人類稻作農業起源之初的社會、經濟與文化面貌,反映中國早期的定居村落及其社會生產與生活情況。

據悉,今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中國考古學會、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展覽將持續至2022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