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源

光陰似箭,令香港人熱血沸騰的東京奧運仍像昨天的事時,誰知還有兩個多月就到明年2月4日,亦即北京冬季奧運會的開幕日。

日前,國際奧委會及北京冬奧組委會發放第一版北京2022年冬奧防疫手冊,合共兩本:一本是給運動員、教練及官員等指引,而另一本則是有關參與奧運會工作人員的指引,而我們傳媒就屬於後者的類別;64頁的指引詳細講述手冊內容,大致上沿用東京奧運會防疫方法,但在某些方面汲取了上次的漏洞,訂立得更嚴謹。首先與東京一役相同,大家也是用封閉氣泡的形式,但東京那次比較寬鬆,整個氣泡有很多地方「穿窿」,也令奧運舉行期間東京的疫情有變嚴重的趨勢;北京這一次就一定會管理得很嚴格,所有運動員及工作人員必須經北京機場入境,必須在入境14日前完成注射符合世衞標準的新冠疫苗,如果未有注射疫苗則必須在到達後隔離21天(東京奧運即使未打針者也不需要隔離),入境檢疫後也需要每天一次檢測,而交通方面也必須乘坐大會安排的專車,就算乘高鐵也要使用專用車廂,所有運動員及工作人員當完成了比賽和工作後,當局建議 48小時內離境。從上述改良措施而言,相信中國的防疫安排一定是比東京奧運來得嚴謹。

面對當局這麼嚴謹的安排,我們體育傳媒在防疫框架下又可以做到什麼呢?在場內外要訪問運動員是有困難的,那麼要做一些冬奧「軟性故事」也就不容易;相對的,要報道比賽「硬性內容」則會較為容易,但太集中於比賽的報道,沒有體育背景的一些觀眾要投入欣賞就比較困難,所以我們作為報道者便必須多做一些功夫教導觀眾如何去欣賞冬奧各項目運動。在2018年時TVB已購入冬奧轉播權,因此今次冬奧便由他們的電視台來獨家轉播,其觀眾群來自各階層,如果我們能在冬奧前或比賽期間多給觀眾一些冬季運動小常識,觀眾投入感就會比較大。冬季奧運項目15個大項、24個小項,共 211個金牌,如何讓這些項目及運動員走進觀眾心裏就是我們一班主持、評述員、記者、傳媒的責任了。

我們傳媒在「東京奧運」靠着一眾香港運動員超卓表現的成績,做到轟動全城,今次「北京冬季奧運」比起東奧則沒有這樣一班「明星運動員」的表現去支撐我們的報道,那「說故事」的方式就要跟之前有一點不同:今次我們可以嘗試這樣重點報道:第一,要令到觀眾在觀賞冬季奧運的同時能夠從中得到一些有用、有趣的資訊;第二:把一些冬季項目代入香港觀眾日常生活化中,加強他們的投入感;第三,尋找一些比較感性的故事作切入,因為感性故事往往最能扣人心弦。我們並不是需要做到每次奧運都轟動全城,但最低限度也希望成為該段期間香港的一個熱門話題,對得起為香港付出血汗的香港運動員。各家傳媒是發揮我們創意的時候了,眾志成城,動動腦筋,看如何去報道「北京冬季奧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