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子珍
2020年香港的GDP中,扣除建築業後,第二產業只佔GDP約1%。本港產業單一,經濟過度依賴金融業及房地產行業,局限了年輕人的選擇,而香港急需發展創新科技,加快產業多元化,拓寬年輕人的出路。香港「再工業化」、推進產業多元化,不但是本地製造業的「肌體重生」和競爭力再造工程,更是本港優勢科研與大灣區產業重構與再深化的過程。這需要特區政府未雨綢繆、布局長遠,做好產業規劃,善用本地優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產業多元化、高增值化才能事半功倍。
依照目前趨勢,香港引以為傲的金融、物流等傳統支柱產業,競爭優勢在未來十年內均面臨被取而代之的危險,鄰近地區早已摩拳擦掌,大舉發展多元經濟,若政府不把握外圍經濟較疲弱的絕佳時機,重點出擊,走向多元化,加大力度推動較有優勢及潛力的新興產業,培育成本地經濟新亮點,香港恐怕只會原地踏步,無以為繼,競爭優勢只會日益削弱。
發展優勢新興產業勢在必行
環顧世界與展望未來,全球經濟中心向亞洲轉移,新興經濟體持續崛起,新的科技革命蓄勢待發,科技創新正在決定和改變全球格局和全球城市體系;另一方面,作為中國與世界經濟的重要發動機,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進入新時代,特別是處身世界百年大變局的長歷史進程,為應對各種挑戰,打造更高層次開放格局而提出的重大國家戰略。
國家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的創科發展帶來可貴的機遇,這些將為香港產業發展提供巨大動力和空間。特區政府也越來越重視依託灣區內地城市,協助港青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鑑於此,香港十分有必要從更加寬闊和獨特的視角,深入研究全球格局和趨勢下的香港,重新審視自己在新的時空坐標下的獨特優勢和外部機遇,制定相關戰略,以持續保持香港的競爭優勢。
在國際和區域產業大變局的背景下,香港迎來推行產業升級轉型、走高增值「再工業化」之路的歷史性機遇。但是,在「再工業化」進程中,香港不可能簡單地吸引工業回歸,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冒起眾多的高新企業,香港必須在充分運用自己的科研、技術優勢的基礎上,扣緊港深同城化、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的機遇和方向,切合本港和國家發展所需,着眼於與內地尤其是大灣區的產業鏈分工,加強與大灣區內地城市成熟的製造業合作發展,實現本港產業發展的質變。
運用科研優勢緊靠大灣區
政府如何積極推動、商界能否主動投入助推本港產業升級轉型,備受關注。生產力促進局與港大經管學院合作,今年7月至9月間進行《香港再工業化研究》,研究發現,大部分認為本地沒足夠空間建立自動化生產線。可見,香港再工業化面臨實際困難,需要政府高度重視、幫手解決。
在具體的發展方向上,香港以「再工業化」促產業多元發展,不可能重溫上世紀70、80年代以輕工業、加工業為主的低端製造業繁榮,而是結合香港特點、面向未來產業多元化,可朝着具短中期及長期成效的兩大方向雙線發展:促進傳統工業智能化及推動高新科技產品研發及生產,這樣才能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減低過於側重金融地產,為青年人提供更多出路及向上流動機會。
過去三年,特區政府投放逾千億元於創科發展,推動研發、再工業化、產業發展以及發展基建。最新一份施政報告重點提及香港的創科產業及經濟政策,數度表示香港要「再工業化」。去年7月推出的「再工業化資助計劃」,至今約一年已有16宗建設智能生產線的申請獲批,涉及行業包括生物科技、食品加工、建造、印刷及醫療器材等。可見,事在人為。政府努力推動,提供資金、政策扶持,必然能吸引工商業界積極響應,本港走創科發展之路正在升溫,向先進製造業發展初見成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