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爺兵

醫生友人致電找筆者說他們多位醫生和醫護人員,自發性以包場形式看一齣名為《中國醫生》的戲,他買的門票包括了送給筆者和幾位朋友;因為友人的父親跟筆者先父是同期的醫生,所以我們這一代仍保持聯繫。

對近期TVB播映的劇集《星空下的仁醫》,友人表示︰「我們都是該劇集的觀眾,也知道有多位醫生及醫護人員在現場指導協助他們拍攝,暫且不論該劇的藝人演繹得如何?但劇集『科普』了不少鮮為人知的醫療知識,增強了普羅大眾應對醫療問題的警覺性,令患病的家人朋友能及時就醫有着很大的幫肋,劇中指醫生面對病患身上不明源頭的病情時,若能對病患視為『新症』,重頭思考病情的每一個細節及體驗每個步驟等做法,的確啟發了我們這班醫生和醫護人員,因為我們並非熟習醫療每一科,經驗是累積而成,加上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只能以有經驗的醫生前輩們的診治大數據作標準,然後行醫者再作多方面的思考,所謂醫學昌明,也由此而來。」

這番說話令筆者想起先父在離島長洲行醫時的點滴︰當時先父的診療所內,每天都坐滿了不少病患,筆者與兄弟姐妹們放學後,只能到診所對面一間士多門外、設有枱櫈的小地方做功課(我們每人一支奶類飲品,一個蛋糕仔果腹,先父每個月跟士多老闆結賬),由於先父常贈醫施藥,所以沒有能力支付醫藥費(港幣4元)的島上居民是可以「拖數」的,不過居民們都「好有良心」,經常將他們攤檔的魚肉、蔬菜等食物交予筆者的兄弟姐妹,帶回家給筆者母親作為餸菜之用,故此母親每天基本上不用到街市買餸,對長洲這地方,筆者是有着很深的情意結。

友人更強調說︰「世伯(筆者先父)曾經語重心長地指導過我,說行醫者最緊要注意對病患的『望聞問切』……他的說話看似是很普通之言,但我受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