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珠
打開報紙新聞,常見這些令人唏噓的事:沒良心的子女把年老孤單的父母摒棄門外;或生活中聽聞一生為兒女的父母臨終前,子女沒理會,卻只想取得父母的財產……
馮寶寶在近期公演的電影《殺出個黃昏》,把一個有無限感觸、百般滋味的老媽演活了。她獨力辛苦養大兒子,表面已有兒孫似很幸福,但其實兒媳皆偽善,滿腹私心又對她諸多埋怨、不滿;其子教孫兒請祖母飲茶,軟硬兼施討好她,只為慫恿她把唯一的物業變賣套現給自己一家用。祖母照做了,但已獲取了錢財的兒媳,怎會再理這老母親?
兒子振振有詞說,母親既生養他,就要付出所有,全然忘了母親數十年的養育之恩。馮寶寶辛酸自嘲:「即使三更半夜,兒媳也可趕搭飛機旅行,卻說無時間探老媽!」
在香港現實都市裏,傳統孝道及美好價值似漸被人遺忘,類似情況及不孝子女真多不勝數!有人騙取了老人的樓房金錢逃之夭夭,剩下老人孤身留在老人院,令人真唏噓!
為何現今這麼多人只顧個人利益而忘記親恩?是否現今教育有所欠缺呢?如何讓新一代青少年更好地認識傳統美德的孝道,從而體悟親恩並懷感恩心?
為了培養感恩圖報的美德,並可更活潑貼心地引導學生,我最近藉不同班級的讀書會,引領青少年一起閱讀相關主題之文本,包括《論語》中孔子述如何孝敬父母、木蘭代父從軍、外國少年筆耕等故事,而摘取二十四孝其中的故事精神,導引青少年聯想並提出問題,一起研討古今的孝道精神,及於今日現實生活中,可如何實踐孝道,感恩父母。
低年級的同學愛看二十四孝的視頻劇場,例如臥冰求鯉、扇枕溫衾等;這些故事可引發話題;再來細讀孔子關乎孝之文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那臥冰而傷身冷死,實不可取,不是孝之正道。盡孝不可盲從不變通,學生反思古代「孝」的行為引起熱烈討論,會問:現代人紋身?鎅手?整容?俱傷及身體髮膚,其實不孝吧?通過閱讀和討論,明白「孝」的理念精神,在於領悟雙親之愛、期望,敬親感恩,就當自愛及自強,關心父母,至老不變,而並不是嫌棄父母。好好思考,令青少年藉讀書會加深認識孝道觀念。
孝在中華傳統文化佔重要元素,具豐富內涵,青少年能自小在孝親氛圍中成長熏陶,自能對父母長輩有感恩的心,勉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