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內地疫情峰迴路轉,一連十餘個省有恙,北京也不能倖免;又逢網購的「雙十一」,眾多包裹紛至沓來,竟有病毒藏匿其中,又加快了疫情傳播的速度,一時「屋漏偏逢連夜雨」,彷彿一切都變得「防不勝防」起來。可生活還要繼續,防也總是要防:前些日子號稱要「與病毒共存」的幾個國家(如韓國、新加坡),在政策的施行上都不甚美妙,便是一條明證。為了繼續「嚴防死守」,學校為之前就接種過兩針疫苗的老師和學生安排了疫苗的加強針,也進行了更封閉的管理——之前答應港澳台學生去古北水鎮的實踐,自然也去不得了。
關於未成行的實踐,我和我的香港朋友們雖有遺憾,但總歸是有「減少外出」的共識的;可關於這個第三針加強針,我和他們卻連續辯論了好幾天。有在香港打了BioNTech,覺得科興滅活疫苗效果不夠好的;有本來就不喜歡打疫苗,覺得打了兩針後實無必要再打的;還有搬出了Lancet《柳葉刀》前些日子發文的數據找我辯論的……不一而足。我不是專業的科研人員,但也不是沒關注過所謂mRNA疫苗和滅活疫苗的區別:現在內地這邊打的都是滅活疫苗,勝在成本低和安全性較高;歐美所用的大多數疫苗效果略勝,然而副作用帶來的情況又不容忽視。我想,在防疫這種事上,各國當然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於我自己這種在內地挨過兩針的,就有必要再挨一針「套個護甲」。又有什麼可辯的呢?
於是按照安排,我也和學校的其他員工一起,來到體育館的接種地點打針。同上次比,這次的秩序更加井然,效率也快了很多,對於我們這種拿回鄉證的香港人也頗為友好。在打疫苗的間隙,我驚奇地發現許多穿上防護服的志願者都是學校裏的普通學生,有的好像還是我上課或帶港澳台本科生揚帆班時認識的學生:他們自願來到現場,協助秩序引導、信息錄入等各項工作,不為別的,只是想為這樣的防疫工作多做一點事情。趁原地停留觀察半小時的時候,我還和他們聊了兩句,不由得為他們犧牲時間主動服務的志願精神感到欽佩。
我坐在邱德拔體育館的座位上,抬望眼,2008北京奧運的標誌仍在,喇叭裏播放的音樂倒換成了北大特色的校園歌曲《最美的相約》和《青春大概》。這座場館原是08年北京奧運的乒乓球館,當時號稱「國校賽國球」,一時風頭無兩;而今,雖然往日的榮光逐漸在這座建築中退去,這所學校的學生們卻依然傳承着「繫天下為己任」的精神,接種疫苗現場的他們和冬奧賽場上的他們一道,構成了這所學校始終令人驕傲的底色。「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無論面對多複雜的情勢,只要有他們,我對這裏的未來就充滿期待。 ●作者/圖片: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秘書長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王柏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