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眾講者分享辦文化雜誌的經驗。
●《讀書雜誌》試刊號與創刊號。

以「文化傳承、文明互鑒」為願景,秉承推廣閱讀、推介好書、匯集兩岸三地學者和文化人真知灼見的使命,香港三聯書店今年10月創刊香港版《讀書雜誌》,並在新書發布之際舉行「香港需要怎樣一本讀書雜誌」座談會,邀請黃子程、林沛理、蔡思行、葉德平、金敏華等多位學者、文化人、出版人,共同探討雜誌如何可做好「中華文化傳播者、世界文明融合者、香港社會建設者」的角色,為《讀書雜誌》的未來出謀劃策。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今年7月,作為季刊的《讀書雜誌》出版首本試刊號,而其實,《讀書》的歷史要追溯到1955年,是三聯書店在北京出版的人文學術月刊,當時刊名為《讀書月報》,1960年後停刊,1979年4月10日以《讀書》刊名復刊,與一代代讀者和愛書人共同成長。時移世易,在紙質出版物日漸式微的時代,三聯為何還要創辦香港《讀書雜誌》,這份雜誌又囊括哪些內容?據《讀書雜誌》執行總編輯周建華介紹,雜誌內容分為「文化焦點」、「書人書事」、「名家專欄」、「出版人語」、「書評」及「閱讀前線」六個版塊,匯集本地文化熱點議題、書籍相關的人和事、名人學者與書的情緣、出版幕後故事、好書評介以及24本新書推介,「總而言之,我們的《讀書雜誌》是為讀者服務的書,期待各位專家學者和同行給我們多一些意見和建議,也希望各位為我們雜誌執筆寫稿。」

展現城市文化肌理

曾任香港《博益月刊》主編的黃子程提出,一本雜誌是否成功,取決於是否有令人感動或驚艷的內容和文章,是否有作者可用精簡的字數針砭時弊,直入要害,「這份雜誌不一定是純文學雜誌,也可能具備文化和知識性內容,最重要的是具有啟蒙作用,讀書其實是學做人,學如何在世界中思考問題,我希望《讀書雜誌》將走這條路。」他憶述自己任職雜誌主編的年代,當年推廣文藝文化雜誌十分困難,自己曾身攜訂閱單於多所學校免費演講,幾百名聽眾最終可能僅有幾人訂閱,「後來我們想了很多辦法,做一些八卦文藝的內容,例如專輯分析亦舒在市場上成功的原因,所以辦雜誌需要與社會息息相關。」

曾任《香港01》執行總編輯的林沛理則闡釋,今時今日做一本讀書雜誌的意義在於創建一個發表深度書評的渠道,好的書評不止於內容介紹,更多的是藉評一本書去探討一個重要的課題。他以英美主流文化雜誌為例,稱其同樣以書評為主軸,繼而成為文化旗艦,「這並不是偶然的現象,一本成功的書評雜誌,背後的成功遠比雜誌本身多,需要發達、有活力的出版業以及具有判斷力和承擔的出版社的配合,如果只是寫暢銷書書評的雜誌不可能是一本有影響力的文化雜誌。觀察《讀書雜誌》出版後的市場反應,可以看到香港如今的文化結構是怎樣的。」

資深傳媒人鄭明仁則讚賞試刊號的Book B,稱其多元內容帶來驚喜,建議之後可沿用此形式多刊出一些前沿且具衝擊性的文化焦點內容。

望發掘書中滄海遺珠

香港地方志中心執行總編輯蔡思行稱,自己已將《讀書雜誌》當作一本書來閱讀和保存,書籍和雜誌的界線在哪裏?他說:「我對書的期待是可以流傳下來,因為課題對不同年代的人都有吸引力。香港人的讀書習慣偏向功利,目的只是獲取某類資訊,而讀書雜誌可以開闊讀者視野。我期望雜誌介紹多些書中的滄海遺珠,書評令大眾從中有所得着,引起不同年齡層的人的讀書興趣。」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葉德平贊同蔡思行所提到的推介書中「滄海遺珠」的說法,「每個時期都有社會熱話,雜誌可以匯集這一類的書,或就某個話題提供方向,使讀者可以深度閱讀。雜誌中有的欄目在別處很少看到,但讀者會想知道,例如呈現作家的生活,使大眾在讀書之餘與作家交流。我希望雜誌在嚴肅和生活中找到平衡,主題和欄目更多元化。」

從香港出發觀望世界

《今日中國》(繁體版)執行主編金敏華回憶,自己小時候在內地就買《讀書》雜誌,「曾經在北京出版的《讀書》已富有香港色彩,去年聽說香港將出版《讀書雜誌》感到很興奮,因為以書為核心的文化雜誌並不多,而好的文化雜誌將為城市增添魅力,令城市文化更豐富多元,也將影響香港一代文化人。」

資深文化出版人孫海玉則稱,自己也是閱讀北京《讀書》雜誌成長,而當以為自己即將完成個人文化建設時,恰逢香港《讀書雜誌》出版,猶如一個文化的輪迴。她直言:「香港《讀書雜誌》如果只是注重在香港的角色,只闡述香港的讀書文化和生活,就太狹隘了。另外,創刊號的『文化焦點』中的內容其實淺顯了一些,當然也有年輕讀者需要了解這方面的內容。我希望未來雜誌的焦點可只把香港作為一個起點,由香港出發觀望世界和理解變化,同樣書中『新知』的部分可以加強,如可探討區塊鏈、疫情、疫苗,以及我們將如何面對未來時代等。」

九零後冀兼顧內容與排版

座談會不僅是資深學者和文化人的「圍爐取暖」,也邀請到九十後作家亞然(關仲然)及《亞洲週刊》編輯黃宇翔,代表年輕一代從不同角度發表看法和期待。亞然認為,《讀書雜誌》是偏向嚴肅認真的一份雜誌,而雜誌讀者也會期待閱讀關於書籍的詳細而深度的討論,他期待在雜誌中看到關於更多其他地區及國家的書籍推介和討論,且在豐富內容的同時兼顧排版表達,更適合年輕人的審美。黃宇翔則提到,內地的《讀書》雜誌象徵着一代人的思想進步和價值提倡,香港《讀書雜誌》也應回應社會議題,他亦建議雜誌可囊括人文攝影和相關故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