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方俊明)隨着內地生態環境不斷好轉,國家保護野生動物力度加大,野生動物數量明顯增加,其中野豬尤為典型。但野豬堪稱「破壞之王」,不僅糟蹋鄉村的農田,也頻頻闖入城區、引發恐慌。對此,國家林草局正在14個省份開展野豬致害的綜合試點防控工作,並將出台相關措施。記者了解到,內地多省正通過深入調查評估野豬種群、加強隔離防控措施、有組織開展獵捕、實施補償措施等控制野豬「野蠻生長」,以有效將野豬種群調控在生境承載量以內的合理水平。

香港深灣道野豬出沒,漁護署人員利用麻醉槍捕獲7頭野豬,並利用藥物注射作人道毀滅。(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何燊亮攝)

近年來,關於野豬闖入人類生活區的新聞頻曝,有公路散步的,有闖入工廠的……最近一群野豬在安徽黃山橫渡太平湖的視頻走紅,「四川通江2萬頭野豬成災」話題也衝上熱搜。

14省開展野豬致害試點防控

國家林草局正在14個省份開展野豬致害的綜合試點防控工作,河北、山西、福建、江西、廣東、陝西等省已出台相關文件,以有效將野豬種群調控在生境承載量以內的合理水平,降低野豬傷害人員、損毀農作物等損失。林業專家表示,各地林業主管部門首先組織力量深入調查評估野豬種群及其造成損害情況。掌握野豬種群較為密集、致損嚴重等區域,了解、評估野豬種群數量、結構及造成的損失,分析野豬群活動規律、行為特點,為下一步有針對性採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據。

作為全國14個野豬致害綜合防控試點省區之一,四川將北川、青川、朝天、通江列為全省野豬防控試點縣,目前相關試點縣正在開展野豬獵殺行動。「有組織開展獵捕野豬活動,是在該物種天敵缺失情況下進行種群調控的手段,也是解決野豬群傷害人員、損毀農作物問題的主要措施。」林業專家表示。

首先,根據調查評估結果,科學下達野豬獵捕量限額,並確定牽頭組織獵捕活動的負責機構及其獵捕區域、時限,核發《狩獵證》。其次,林業部門協調公安機關研究制定獵槍彈藥管理制度,實行平時集中保管、獵捕活動期間統一領取使用的管理措施。同時,加強對獵捕人員的專業培訓,保障獵捕活動期間人員安全,防止濫殺其他受保護野生動物。此外,跟蹤監督、核驗,確保獵捕活動依法、依規實施,統籌兼顧野生動物保護、生態建設和降低野豬損害等各方面。

「加強隔離防控措施」也是舉措之一。按照《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林業主管部門根據所屬區域野豬造成各類損害的活動規律和行為特點,研究實施有效、適用的壘牆、圍欄或壕溝等隔離防控辦法,並提出符合當地實情的防控技術規範和要求。此外,可提出對野生動物傷害人員、損毀農作物等損失的補償標準和辦法,依地方立法程序發布實施,並探索推動保險機構開展野生動物致害賠償保險業務。

維護平衡 保護生態重要一環

「調控野豬種群、防控野豬損害,旨在維護生態平衡、保障民眾合法權益、調動民眾生態保護積極性。」林業專家也指出,野豬目前仍是我國受保護野生動物,但保護野豬並不是保護野豬這一種生物,而是保護當地的整個生態系統。儘管野豬會破壞人類耕地,但實際上野豬是生態鏈中的重要一環。它們喜歡翻拱土壤,可以疏鬆土壤,促進植物生根發芽。冬季時牠們能夠翻開雪地,使雪下植被露出地面,令其他食草動物有機會獲得食物。而且,野豬繁殖能力快,可為狼、豹、老虎等食肉動物提供食物。

律師:不可毒殺 不可私獵 不可食用

在內地《野生動物保護法》中,明確規定了禁食野生動物。而農業農村部今年五月公布《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被稱為動物利用「白名單」,野豬屬「三有」野生動物(即「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並沒有列入《目錄》,是禁止非法捕獵和食用的。

「在野豬沒有成為保護動物之前,很多人都吃過野豬肉。如今允許對野豬進行科學獵殺後,也讓很多人覺得,野豬肉是可以吃的,然而並非如此。」四川助民律師事務所律師廖丹介紹,嚴禁食用野生動物有其客觀原因。作為野生動物,野豬攜帶病菌,人食後容易感染細菌、病毒。

對野豬種群的調控,目前最主要、最有效的方式是捕獵。但獵殺野豬的行為,只能由政府實施,任何個人和組織在未得到政府授權的情況下私自獵殺,都是違法的。

「對野豬進行私自獵殺屬於違法行為。根據中國相關法律規定,情節嚴重的甚至會處以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律師廖丹指出。

「科學獵殺的過程中,要避免對其他動物和當地居民造成危害,所以,是不允許去設置陷阱、用毒、用電等手段的。」廖丹說,《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了禁止使用的捕獵工具和方法,並規定「前款規定以外的禁止使用的獵捕工具和方法,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規定並公布」。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