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賽標
我們聽說過厚如一本書的報紙,也聽說過可當薄餅吃的報紙,但你聽說過只發行9份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家庭報嗎?
事情從「七子五教授」的胡順源家族說起。胡順源的祖父胡慶友,祖籍福建永定下洋鎮覺川村,於清朝咸豐年間離開家鄉,到馬來西亞檳城巴六拜墾殖榴蓮種植園等。同治年間,胡順源的父親胡貴純就出生於檳城,他擴大創業,開墾椰子園、橡膠園、果子園,成為當地一位實業家。胡貴純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教育,督促子女讀書。他常常口頭吟誦家鄉的一副對聯:「教子讀書,縱不超群也脫俗;督農耕稼,雖無餘積省求人。」當時,巴六拜有上萬華人,有二所華文小學,其中一所中山小學就是胡貴純籌款創辦的。1932年胡貴純逝世後,胡順源兄弟成為中山小學的主要負責人。
胡順源生有七子(勇達、孟達、航達、強達、光達、耀達、豪達)二女(麗娘、麗娥),由於他重視教育,他的七個兒子中有「五個教授」。不僅「敬祖睦族、愛國愛鄉」的觀念,流淌在九姐弟的血液之中,而且「尊老愛幼、兄友弟恭」也深植他們的骨髓。他們姐弟九人分別居住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和中國的七個不同城市裏,如何保持中華民族崇禮重情的優秀傳統呢?以前,父母是信息中轉站,總是將兄弟姐妹的來信摘抄幾段互寄給他們九人,培養了團結友愛、奮發上進的精神。
談起出版《音源報》,大哥胡勇達說起這樣一件事:「1977年4月,我父親(胡順源)逝世,5月老六耀達就寫信給我,建議九姐弟合力編輯一份在家庭內發行的刊物,來加強彼此間的聯繫。老六說,因為大家工作繁忙,沒辦法每月定時和其他六家人保持通訊。如不設法補救,一失去聯繫,久而久之,感情就會淡薄下來。我想老六說的有理……」
為了懷念父母,溝通感情,大家商定辦一份只發行9份的家庭報。取什麼報名呢?他們斟酌再三,決定從母親名字翁英蓮中取「英」字的諧音字「音」、父親名字中取一「源」字,合起來作為報名《音源報》,寓意「紀念父母,傳遞家音」。
《音源報》為雙月刊,每期由一人當責任編輯,負責將兄弟姐妹寄來的「稿件」(家書、孩子作品)分類匯總,複印9份,加上精美的自製封面,裝訂成冊,分寄其他八位兄弟姐妹。
《音源報》定22日為每期的「截稿期」,並且捐資成立了「音源報寫作獎勵金」。22日前投稿的家庭給予獎勵,拖後幾天投稿者予以罰款。《音源報》還特設了「青年園地」及「兒童樂園」專欄,刊登孩子們的稿件。孩子們每投一稿,無論質量好壞,都可得5美元「稿費」鼓勵。他們將9期《音源報》合訂為一卷。21年來,《音源報》堅持不懈地出版了120多期。從稚嫩的小手描下的第一幅圖畫,到會寫的第一個「大、小、爸、媽」;從第一篇作文,到詩歌隨想、人生感受,美妙的激勵,使胡氏下一代成長出多位記者和許多碩士博士生。
雖然有《音源報》通報親人的境況,但無法紓解他們對親人的思念,尤其是年老一輩。1989年8月1日,他們九姐弟家族成員由各國飛回出生地巴六拜團聚,上演了一幕幕溫馨感人的故事:他們浩浩蕩蕩乘着大巴,穿着特地設計「九人標誌」的T恤服,前往妙香林祭祀父母,再到胡氏宗祠祭祖,又到海邊吃風樓暢敘三天;5日晚上又齊集中山學校禮堂,舉行「胡順源公兒女團圓聯歡宴會」,邀請同鄉同宗同學參加,設筵幾十席。宴會高潮時,勇達九姐弟領着家人,一個個依次上台去點燃大蛋糕上的九支蠟燭。燭光閃爍,映紅了一張張笑臉。這時,全場掌聲歡聲雷動。它代表着血濃於水的親情,更象徵着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7日歡聚結束,依依不捨,他們相約二年後往北京探望老二孟達,舉行第二次團聚。
這次九姐弟歡聚的消息,轟動了北馬,當地《風采畫報》報道時,開頭這樣寫道:在我們這個親情逐漸淡薄的時代,一切都講求金錢,是否仍有深厚彌堅的手足親情存在?有!胡順源兒女這一段真實感人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左右……
1991年8月,他們如約到北京舉行第二次團聚,登上了萬里長城。到北京之前,他們家族成員從美國、澳洲、南洋各國同時飛到中國廈門,2日到達永定縣城,他們不忘故鄉萬里歸來,受到永定縣委書記和縣城人民的列隊歡迎,旗幟招展,盛況空前。3日回到祖籍地覺川村毓秀樓,祭祖宴親,參加座談,在覺川小學設立「音源圖書館」、「音源獎學金」,捐建「檳達路」,向永定縣醫院、下洋華僑醫院捐贈醫療設備……他們的尋根謁祖、團聚暢敘,何嘗不是用行動抒寫家族親情的另一種「音源報」呢?
人們曾詢問勇達兄弟:「你們姐弟的手足情誼為什麼如此深厚,萬水千山隔不斷,幾十年光陰沖不淡?」他們兄弟笑了笑,說:「主要是祖父輩們的言傳身教。我們九姐弟從小就團結友愛,感情很好。」
胡勇達講述了一個故事:日軍轟炸檳城期間,他和大姐麗娘在父母指揮下,背一個,抱一個,拉拉扯扯地將弟妹全部帶到山上的安全之地。他們在山上親眼看到日本飛機輪番轟炸巴六拜機場,火光沖天,爆炸聲震耳欲聾。這時,姐弟們緊緊依偎,特別能體會親情的可貴。從那時起,他們更加同心同德,相互扶持。勇達夫人蘇翠金紅了眼圈,感慨地說:「我到胡家幾十年了。我們這個大家庭幾十年來感情沒有褪色,有我婆婆的功勞在。我的家婆知書識禮,聰明能幹,經常講忠孝仁愛的故事給我們聽,深刻地影響了我們。」
老三胡航達是畫家,2016年委託新加坡永定會館董事徐永源女士承辦他的畫展。徐永源是一位熱心公益、聰慧幹練的知性女子,她收集了大量胡家資料,包括《音源報》。她讀了那些文章,深感震撼與感動。她和策展的朋友將《音源報》等列入畫展的第四部分「畫家的家族背景」,參觀者都被這部分深深吸引,引起轟動。
其實,他們的家族成員多有藝術細胞。胡強達教授是國際泌尿科大家。曾任新加坡中央醫院泌尿科專家、亞洲泌尿學院院長,先後榮獲中國吳階平醫學基金獎、新加坡總統「公共服務銀質獎章」、世界腔內泌尿協會「終生成就獎」。他回家鄉,曾到我校舉辦醫學講座《如何保健養生》,着重講心理如何影響人的健康,強調醫生不只是治病,還要治「病人」,舉老鼠因鬱抑而致癌的實驗,講座精彩至極,讓我們驚訝不已。而他的業餘愛好是畫畫,多年給我寄來他自己設計的「胡氏年曆」,裏面印製他的繪畫。
幾年前,強達教授給我寄來了「2017家族團聚照片」和「2018年胡氏年曆」。他委託徐永源每年給覺川村親房所有在讀孩子(包括幼兒園)發放的學費累積已有數十萬元。我問他,現在《音源報》還有編嗎?他說,現在因為通訊發達,《音源報》沒出了。我心裏雖然掠過一絲遺憾,但很快就想通了。他們家族已經將《音源報》保存起來,成為世上唯一的永遠的「傳家寶」了,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情感的一個文化符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