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芳希望新廣繡擁抱現代審美煥發生機。
●廣東省博物館內展出的黑緞廣繡鳳紋女衫。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內展出的廣繡紅緞地盤金繡人物故事圖賀壽幛。

廣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一帶民間刺繡工藝的總稱。清朝時期,廣州成為一大通商口岸,廣繡大量出口,在西方掀起一陣「中國風」,被西方學者讚譽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廣繡不僅蘊含嶺南文化的特色,還融入西洋繪畫技法,風靡上流社會,可謂來自中國的高級定製。廣繡為何被稱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館員、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展示中心主任白芳近日接受專訪,講述廣繡的前生今世,也冀望新廣繡擁抱現代審美,未來能夠煥發生機、蓬勃發展。

廣繡特色鮮明 男繡工唱主角

據白芳介紹,廣繡特色鮮明,一是構圖飽滿;二是色彩熱烈,給人以熱鬧喜慶的感覺;三是題材涉及嶺南風物、吉祥如意的圖案,如三陽開泰、龍鳳呈祥、荔枝、佛手等。廣繡善留「水路」,在繡片之間留出幾毫米空隙,讓繡面層次突出,主體形象更醒目。

廣繡靠男繡工唱主角是一大特點。尤其在清代,中國絲織品大量外銷西方,促進廣繡的繁榮發展。文獻記載,清乾隆年間,廣州繡坊、繡莊大概有50多家,從業人員達3,000多人。為管理繡坊、繡莊,專門成立行會,叫做錦繡行。行會有行規,能加入行會的都是男性,稱為「花佬」;女性不可以拋頭露面、加入行會。目前在廣東,年近90歲的許熾光老先生在家族幾代傳承下,是廣繡行業最後的「花佬」。

她說:「中國四大繡種就像方言一樣,每個地域有不同的『發音』。蘇繡側重文人繡,以繡畫形式去刺繡,繡貓是其特色。湘繡以繡老虎出名,蜀繡以繡鯉魚出名,廣繡以繡嶺南風物出名。粵繡中除了廣繡還有潮繡,潮繡的題材主要圍繞宗族祠堂;在色彩上,潮繡比廣繡更熱烈,用大紅大綠的顏色;繡法上,釘金繡是潮繡一大特色。 」

廣繡花鳥主題受西方歡迎

廣繡為何被稱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白芳表示:「清代,中國大量工藝品從廣州銷往西方,其中包括廣繡。精美的廣繡到西方後大受歡迎。當時,中國除了外銷繡品,還把刺繡材料、繡繃、繡架以及技藝傳播到西方,促進了西方刺繡技藝的發展。因而說廣繡被稱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 」

她還透露,清代大量花鳥題材繡品銷到西方,受到西方社會認可,「直到現在,新廣繡作品題材仍以花鳥為主。 廣東省博物館此前從英國收集到一件廣繡牆面裝飾珍品,高約三米,寬兩米多。這件繡品就是花鳥題材,繡面上有五六十種花卉,還有各種各樣成雙成對的珍禽異獸。另外,刺繡工具圓形繡繃也傳播到西方。當時,刺繡對於西方女性來說是一種有身份、有教養的體現,有一定地位的女性都會學習刺繡女紅。」

手工藝傳承需人才資金扶持

而關於廣繡的現狀,白芳坦言,廣繡目前處於一個沒落階段,需要人才和資金扶持。在人才方面,一是有時間,二是要喜歡,能靜下心來一針一線繡製。雖然正處工業化時代,但非遺傳承強調的是手工藝傳承,需要匠心和耐心。

「我們在傳承發揚廣繡技藝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對最後一位廣繡『花佬』許熾光老先生的口述史資料做搶救性整理;收集整理廣繡針法,對老廣繡進行復繡,留給後人學習使用;在高校開設廣繡專碩班,走出一條讓廣繡與學術相結合的新道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重視廣繡傳承的傳播工作,舉辦了廣繡『非遺新造物』活動,鼓勵新廣繡藝人的作品與當代生活相結合,讓更多人了解廣繡。」 她認為,作為一種文化記憶和傳承,廣繡還是粵港澳三地血脈相連的文化紐帶,「希望通過政府的重視、資金的扶持、人才的培養、以及廣繡藝人自身創新發展,與當下新時代接軌,創作更多符合當代審美的新作品;並加大宣傳推廣力度,讓更多人認識廣繡、喜歡廣繡。」●文、圖: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