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香港新冠疫苗開打至今近9個月,接種率仍未達七成。香港城市大學日前公布一項跨地域的比較研究,分析六個地區居民對疫苗猶豫的成因,結果顯示香港巿民對新冠疫苗的接受程度,較新加坡、日本、韓國、英國、美國的居民為低;而港人的疫苗陰謀論指數,則是六地最高,包括認為疫苗是追蹤及監控市民、修改人體的基因等。

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和公共事務與法律研究中心合作,於今年6月15日至30日,透過問卷訪問7,200名來自六個地區的居民,包括香港、新加坡、日本、南韓、英國及美國等地居民,分析其疫苗接種、防疫政策和訊息恐慌等態度。

香港市民對新冠疫苗的看法,1為非常反對,7為非常同意,結果發現,相比年長受訪群組,18歲至29歲群組對疫苗安全(5.57)及成效(5.36)是最有保留;40歲至49歲和60歲或以上兩組受訪者,較為擔心如不接種疫苗,將長時間面對社會限制措施,非常同意的程度為4.9及4.94。

越信陰謀論越不願打針

對於政府手機數據以追蹤行蹤的看法,最年輕和收入最高的受訪群組,均較抗拒政府在面對當前危機時查閱個人資料,同時最憂心資料被濫用。

另外,對比六個地區之中,香港市民在疫情期間的訊息恐慌程度最低,但對疫苗陰謀論指數是最高。「對於疫苗是為了追蹤及監控市民」的指數,新加坡最高,其次是香港;至於認為疫苗是「為了修改人們的基因」、「為了讓藥廠賺更多錢」指數,港人均在是五個受訪地區中最高,對疫苗抱有一定質疑,並傾向不願說服身邊人接種疫苗。

研究指,六個受訪地區居民的疫苗猶豫相似,越相信陰謀論,越懷疑疫苗成效,以致更不願打針。

年輕人對疫苗最不信任

研究團隊成員、城大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鄭煒昨日在電台節目指出,港人從社交平台接收資訊較多有關疫苗的陰謀論,對接種疫苗抗拒大,導致本港出現接種率瓶頸,當中以年輕人對疫苗最不信任。

他又指,資訊來源影響指數的高低,一般從傳統媒體接收資訊會較少陰謀論,而社交平台的訊息則較多陰謀論;此外,不少網上資訊會加上科學數據分析等字眼,令市民未必能判斷是否屬科學研究。

團隊建議,政府可以考慮和具公信力的社區組織和教育機構協作,為特定年齡、教育和收入群組,提供針對性的公共衞生資訊和地區支援。此舉有助支援辨識資訊真偽,減低公眾對疫苗效能和個人私隱的疑慮,並處理數碼鴻溝衍生的民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