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鍾健文)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匯的國際城市,在推動傳統中醫藥發展以及在國際上發揚光大中醫藥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將於2025年起負責營運香港第一所中醫醫院的浸會大學昨日宣布,旗下全港唯一的教資會資助的四年制中藥學學士學位課程,將於2022/23新學年起學額由每年15個增至20個,以應對未來社會對中藥專業人才的需求。
浸大中醫藥學院教學科研部教授兼中藥學學士課程主任陳虎彪指出,普遍市民或會對「中醫」和「中藥」兩者的領域和學位有所混淆,前者主要是指臨床的對人診治,後者是着重對藥物的研究和開發,而浸大的中藥學課程強調全面性和重視化學基礎,學生需要在四年內修讀中藥專業、中醫基礎,以及生物醫學三大範疇內的不同科目,包括中藥鑒定、炮製、化學、藥理、製劑、方劑、解剖、生理、微生物和病理學等。
兼顧傳承與創新亦是當代推動中藥發展的焦點之一,陳虎彪表示,學院除了出版《中藥材鑒定圖典》等書籍外,也推出了全港首個「中藥方劑圖像數據庫」及多個中藥材數據庫,有助於教學、研究和推廣中醫藥。同時,浸大中藥學課程會要求學生在教授指導下進行為期8個月的自選專題研究,讓其取得科研的經驗,和分別到香港與內地的植物園進行藥用植物學實習,及到兩地中醫藥院、藥房和藥廠等進行管理和運作相關的實習,以培養全面的應用知識。
他還提到,學生須以英文寫作研究論文,優秀者可獲選於英文期刊投稿,為中藥的國際化推廣出力。
陳虎彪表示,在全面培育下,中藥課程畢業生出路和就業面甚廣,包括投身學術科研,於政府或公營機構任職藥劑師或藥房主管等,亦可於私營企業從事藥品銷售和開發及從事國際中藥貿易,更有人於化妝品和營養食品領域創業。
該課程2015年畢業生、「Negimen營養生——營養茶療中心」及明妍堂中醫診所創辦人蘇偉明是其中一名看準相關趨勢的創業者之一。他表示,近年越來越多營養和保健產品加入中藥成分,顯示市場對中藥的興趣漸大、認受性高,中藥發展有很高潛力。與就讀中醫課程者多擔任中醫師相比,研讀中藥畢業生在創新和運用方面選擇更多元,發展空間更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