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童亮計劃發布過去三年幼兒的健康調查及評估結果。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從出生至6歲是幼兒成長關鍵期,來自基層家庭的幼兒相對資源匱乏,需要更多社會支援。一項調查顯示,本港基層幼兒有營養攝取失衡、睡眠時間及運動量不足、超重或肥胖、口腔衞生及視力等問題,疫情更導致幼兒的肥胖問題加劇,近一年半,超重或有超重風險的基層幼兒比例由原本15%升至逾25%。有兒童醫學專家表示,疫下半日授課使兒童長期留家體質下降,長遠更會影響發育,希望社會能盡量創造條件,例如鼓勵兒童接種疫苗,讓學校恢復全日教學。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聯合不同福利及教育機構,自2017年起推行為期5年的賽馬會童亮計劃,共覆蓋32間位於天水圍和深水埗的學校,逾1,600名3歲至6歲的幼兒參加。童亮計劃昨日舉行記者會,發布過去三年對參與計劃幼兒的健康調查及評估結果。

飲食不均營養失衡引致

結果顯示,近九成基層幼兒每天的奶類製品或替代品攝取量不足;七成半基層幼兒的每天鹽分攝取量過多;12%幼兒缺乏足夠維他命D。長期的飲食不均及營養失衡容易引致肥胖及其他疾病,同時因應疫情,幼兒肥胖情況亦加劇。原本約有15%的幼兒班和低班幼兒出現超重或有超重風險,經歷疫情後,幼兒們升至高班時,該比例升至逾25%。

童亮計劃總監暨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表示,基層家庭大多忽略幼兒的營養,住家飯中常出現罐頭、快餐等不健康食物,造成高糖、高鈉飲食,不少幼兒因而出現肥胖甚至癡肥,同時疫情下,受停課及社交距離等限制,戶外運動時間減少,體質亦下降,希望社界各界透過鼓勵兒童接種疫苗等措施,盡快恢復全日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