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展出20件創新作品。 主辦方提供
●「便攜病毒檢測儀」應用版
●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李銘鴻博士(左)、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葉社平教授。
●第一代的「便攜病毒檢測儀」。
●棋子顏色分為藍和紅色。
●「對弈.共融:視障人士中國象棋」
●理大設計學院公共設計研究室副主任盧智恒
●「便攜病毒檢測儀」的陽性結果(左)和陰性結果(右)。
●Studio Doozy的預防保健馬桶「Violet & Libue」。
●盧健斌設計《POD》

中環街市「展覽中」 見識20項創意發明

21世紀,社會、環境、文化和生活語境仍然變化多端,在創新、研究如何洞察市民的需求上,我們往往依賴設計師們的研發。最近,有展覽展示多件創新作品,以方便不同人士生活上的需要,並期望作品能道出不同的香港故事。●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美婷

中環街市重新開業後,懷舊的裝潢吸引不少人到場打卡。最近,由香港理工大學夥拍市區重建局及華懋集團舉辦一系列以「設計中 Designing Central」為名的創意及設計活動,其中一項主線活動為「展覽中」,其總策展人葉長安表示,展覽包攬20件創新作品、20道截然不同的香港故事,考證科技應用背後,設計和創新的曖昧關係。

充電式檢測儀易攜帶

新冠病毒令全球人心惶惶,檢測病毒的儀器需求量大增,是次展覽中的「便攜病毒檢測儀」可說是其中一個焦點展品。檢測儀由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葉社平教授及團隊和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李銘鴻博士共同研發,這設備源於「分散檢測SARS-CoV-2病毒及COVID-19患者宿主反應的低成本手提儀器之開發和評估」研究項目。「便攜病毒檢測儀」採用了金納米粒子測試技術,透過恒溫環狀擴增法進行檢測,測試結果會透過藍牙傳送到智能電話進行分析和顯示結果。

檢測儀的測試劑主要由金納米粒子和酵素混合而成,在測試前先要從唾液樣本中抽取基因,然後把基因樣本與測試劑混合,等待30分鐘,若結果為陰性,測試劑便會呈現全粉紅色;陽性結果測試劑中的金納米粒子則會沉底,測試劑會呈透明,紅色物質沉底。在做病毒測試時需要以儀器協助加熱,這基因檢測方法需透過恒溫環狀擴增法,即需讓測試劑維持在攝氏65度,然後以光學原理獲知結果,李博士說:「我們運用光學原理來分辨結果屬於陽性或陰性,在檢測的過程中以光學原理觀察測試劑的金納米粒子有沒有下沉的跡象,我們可以透過金納米粒子的下沉速度得知檢測樣本的病毒含量,若下沉速度快、時間愈短,即病毒量愈高。」

目前,香港其中一個測試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方法為「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RT-PCR)」,李博士指其檢測儀的呈現結果速度比RT-PCR檢測快:「RT-PCR需升、降溫重複約40次以獲取病毒CT值(病毒量數值),40次的升、降溫需時約兩小時,而金納米粒子反應則可縮短檢測時間至半小時。」

「便攜病毒檢測儀」現已是第三代的成品,三代成品在現場也有展出,第一代雛形版在2014年誕生,運用簡單的設備便可獲取結果:把樣本器皿放在紙杯中,並以暖包加熱,用溫度計監察着以維持65度;第二代改良版為理大本科生2017年的畢業作品,葉教授說:「該學生在鴨寮街購買材料製作儀器,該儀器能同時完成兩個檢測樣本,當中也加入了光學原理留意着試管內的反應,該儀器成本約100元。」;第三代應用版,可同時完成6個檢測樣本,充電後便可以四處攜帶使用。

視障人士的共融象棋

許多視障人士往往會面臨社會的排斥與權利的限制。為了滿足他們的社會需求,理大公共設計研究室發明了一套鼓勵視障人士與其他人對弈的中國象棋。此發明為「對弈·共融:視障人士中國象棋」。它由一個新發明的觸覺系統組成,克服了傳統視障人士下象棋的局限性,突破了文化、語言、不同盲文系統的差異,促進了社會共融、消除歧視、以及協助視障人士能夠獨立生活,鼓勵他們與其他人進行豐富的多元文化和社會交流。

我們生活中接觸的視障人士,多為老年人,部分老年人的興趣是下象棋,因此研究團隊以中國象棋為概念,研發「對弈·共融:視障人士中國象棋」,此象棋更由理大獲取專利,更是國際盲人象棋比賽的國家標準和官方設計。

「我們希望透過這象棋使視障人士和正常人可以一齊下棋,藉象棋為媒介,用下棋使雙方有更多的交流。」理大設計學院公共設計研究室副主任盧智恒博士說。

此象棋棋盤特意設計成不同的凹凸位,以方便視障人士移動棋子至正確的位置。棋子顏色分為藍和紅色,紅色棋子有曲線的邊圍,藍色棋子則為圓滑的外邊。與一般象棋不同的是,此象棋整隻棋子也是同一顏色,並非只在棋子文字上才有藍或紅的色彩,盧博士指,視障人士指的並非只是全盲人士,視力有問題的人也可稱為視障人士,「因此我們特意把整隻棋子也染上色,方便全部視障人士。」

記者發現,此象棋並非只便利視障人士,初學者也十分適合,在棋子上有凸起的透明粒以助視障人士分辨棋子,初學者也可以透過凸起的透明粒上了解到棋子走法的規則,盧博士向記者講解此象棋棋子上的特別之處,「『車』有一粒透明粒,直行;『馬』有兩粒透明粒,走日字 (斜對角線);『象』有四粒透明粒,走田字格。」

一分鐘長凳變救生艇

現場展示了多功能傢具「POD」,它在日常生活中可作為家中的長凳,但在洪水來臨時,可在一分鐘內轉變成救生艇。救生艇不僅可以挽救生命,還可在淹水期間作為代步交通工具。

「POD」由理大產品設計專業畢業生盧健斌設計,他的靈感來自現今氣候狀況——全球暖化導致洪水和風暴激增,造成很大的人命傷亡和經濟損失。特別對中低收入國家人民影響更甚。因此,「POD」的設計意念必須是經濟實惠的救生產品。「POD」又有豆莢的意思,「堅硬的豆莢保護種子並轉移到安全地方。就像我的設計一樣。」盧健斌說。

「POD」的內部提供存放空間以放置救生衣、急救箱和可以供單人或雙人使用的組合式船槳。它在日常使用時以長凳模式呈現,把救援工具融入日常生活用品的方式,能夠物盡其用。若然發現有任何損壞,亦能在日常使用時讓用家及時發現,並及早維修,避免危難來時不能正常使用救生艇。

展覽活動「展覽中」

日期:即日至2022年1月9日

地點:中環街市一樓展覽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