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雙兒女逐漸長大,王女士因不能為他們提供更好條件而感到內疚。 受訪者供圖
●吳先生半年前工傷,治療期間散盡家財。 受訪者供圖

受新冠肺炎疫情打擊,無數打工仔失掉「飯碗」,不少市民的家境由尚可水平,迅速變為赤貧。基層家庭王女士疫情前家庭總收入逾2萬元,夠一家四口過着不過不失的生活,但一場世紀疫症使丈夫失業,幾經努力搵工才轉做地盤散工,但收入已大減,衣食住行俱成問題,即使兒女生病都無錢醫治。王女士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說:「這樣的日子不知道何時到盡頭。」

家庭收入銳減後,王女士一家的水電雜費開支從沒減少,扣除每月近9,000元的房租、水電和交通費後,只剩三四千元家用,「唯有節衣縮食度日,每日趁街市收檔買10元3份的菜,10天才買一次肉煲湯;到冬天小朋友冇大衣穿着,去年執咗件二手衫,今年大女穿太小、細仔穿太大,天寒地凍唔知點算好。我都嘗試夜晚出去做兼職,但爸爸一人搞唔掂仔女,我惟有放棄外出打工。」

子女早前感冒,王女士因無力負擔醫藥費,子女苦捱十幾日才康復。她嘆氣道:「冇錢睇醫生,嚴重時買啲止咳水。有錢人一早睇私家,我哋連公院都睇唔起。」

女兒今年開始升讀幼稚園,身邊的同學不少報名芭蕾、音樂課堂,更有人早早開始補習,讓王女士倍感壓力,「只能希望她自己聰明,屋企幫唔到佢,連食、住都成問題,我哋又冇能力教,都說『贏在起跑線』,我哋一早已經落後,未來如何才能跑贏?」

裝修受傷:無工開 無糧出

從事裝修工作的吳先生半年前工傷,但僱主始終未提供任何補償,半年來「無工開、無糧出」,用盡積蓄、入不敷出,甚至需要向食物銀行求助,更不得不放棄物理治療。

他坦言,特區政府雖推出各項扶貧措施,但真正解決民生的措施卻不多,「上樓難,但政府若始終不增加公屋供應,就算發補貼,也只會益業主。許多基金看似幫到,但門檻高缺乏彈性,還有什麼翻身機會呢?只能是貧者愈貧。」 ●香港文匯報記者 邵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