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有政策介入下的兒童貧窮人口多達27.4萬人,貧窮率27%。 資料圖片

香港的貧窮問題在特區政府投入大量公帑下,得以控制窮人數字,但治標不治本。有人口政策專家昨日指出,本港扶貧措施的盲點是缺乏精準性,未能集中資源解決貧窮問題的癥結,甚至出現跨代貧窮即清貧家庭無力培育下一代,令貧窮世代延續,加上本地家庭小型化和社區託兒配套不足,導致大量婦女未能進入勞動市場,改善家計,建議特區政府仿效滅貧成功的內地,完善社區託兒配套的同時促進教育公平,增加新生代向上流動機會。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去年貧窮率錄得新高,除老生常談的人口老化問題,本港家庭小型化趨勢亦是原因之一。

他解釋,現時香港有結構性貧窮問題,不似內地大家庭的形式,沒有父母長輩的幫助,不少香港年輕家庭要獨力面對育兒壓力,社區的託兒配套又不足,使一些勞動人口尤其是婦女無法離開家庭投身勞動市場,幫補家計,「好多時,一家四五口僅靠一個勞動力的收入,難以支撐。」再加上疫情爆發後本地經濟重創,失業率上升也加劇貧窮,最令人憂心是教育資源失衡,「有錢人有資源作育英才,窮人就輸在起跑線,貧窮問題將延續到下一代。」

為貧窮把脈 授人以漁

他認為香港推行的扶貧政策缺乏針對性,未考慮到不同地區群體的不同需求。內地雖與香港在制度等不少方面有所不同,但內地滅貧的成功經驗亦可被香港借鑒,「內地的扶貧較為精準,找到問題後進行針對性解決。以教育資源為例,農村或部分貧窮地區的教育資源差,影響青年未來發展,扶貧政策上就會側重增加學校及師資,以提升當地教育水平,青年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後,就有機會脫貧,實現向上流動。」

葉兆輝建議特區政府加強扶貧的精準度,集中力量解決底層市民的問題,例如增加社區託兒配套解放勞動人口,同時促進教育公平,避免跨代貧窮的問題,「疫情後迎來數碼時代,網課需要電子設備支持,政府應有相應財政支援,避免教育不公,此外亦可增加就業培訓等,『授人以漁』,真正解決貧困問題。」

●香港文匯報記者 邵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