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鑑賞家陳敏民、畫家司徒乃鍾和瑰寶藝博工作室策展人吳玉蘭。主辦方提供
●當日畫家司徒乃鍾與跨界達人何昭明、田生地產集團行政總裁黃芳人、古玉鑑賞家陳敏民、玄圓學院副主席鄧錦雄、香港獅子會眼庫會長高敏華及梁錦明分享賞畫的心得。
●新疆和田帶紅皮籽料
●清中葉,和田籽料帶桂花皮(壽桃擺件)。
●俗稱 「芭蕉美人」 的玉器
●京料(玻璃)翎管,充白玉。
●碧玉龍鈎
●鵝蛋形素面帶扣,用電筒照玉器時可見明顯的白花紋。

欣賞藝術品,可陶冶性情,提升文化認知。但對新手而言,學會「欣賞」也是一盤學問。早前,有藝術工作室邀請了兩位文化界的大師向愛好者們分享賞畫和賞古玉的技巧和心得,分享經驗,互相交流相聚。●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美婷

在一個悠閒的周日,瑰寶藝博工作室舉行了《開心事文化藝術交流雅聚》,邀請了畫家司徒乃鍾和鑑賞家陳敏民指導賞畫和賞古玉。

在上半場分享會中,陳敏民率先分享其賞古玉的心得和經驗。他表示廣東道以前是專賣玉器的地方,在1983年搬遷至甘肅街的玉器市場。由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末,香港以廣東道為玉器銷售中心,「以前很多東南亞地區人士也會來廣東道購買玉器,現在購買玉器的人則轉移到廣東省,例如潮州、開平一帶。」

玩古玉要養眼

曾在廣東道賣玉器的陳敏民憶述往事,他分享到以往玉器的售價,「在80年代初,七粒玉串成的頸飾,大約售35元港元。」在80年代玉器中若是水銀襯白玉相當值錢,價格可高達數千元,反之純白玉圖案之玉器則售數百甚至數十元。

玩古玉之人士,定必知道何為「籽玉」。籽料是和田玉卵石玉料的稱呼,籽料是在河中天然形成的卵石形玉料,陳敏民在分享時傳閱玉器作教材,給愛好者們一邊聽分享,一邊欣賞玉器,當中有愛好者問到為何籽料現在少開洞作飾物,陳敏民回應指籽料在河裏撈上來,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產物,若在籽料上開洞,則會破壞了這天然成生的痕跡。

陳敏民指,在80年代末,籽料是很便宜的玉器,「以前的籽料售賣時是在地下堆成山的,用鏟子鏟起賣給客人,售價約500港元一公斤,是不值錢的玉器,有些人會買回家作魚缸裏的裝飾。」現今的籽料價格與以往相比可謂天壤懸隔,「現在新疆和田的玉器經過以往大量開採後,數量大減,加上因開採而造成了河道破壞,後來政府也下令要減少在新疆河道開採玉器。」

他又分享到其收藏玉器之心得,他強調必須收藏真玉,「當中又以新疆和田玉最為上乘,在收玉過程中也要認識和分析哪種才是新疆和田玉,這是十分重要的,有些人給我看他的數萬元的收藏品時,我才發現該收藏品非玉器,只是水石。」問到如何才能得知玉器是否和田玉,他指這十分考經驗,「玉器成品的氣勢、雕工等也是參考因素,因此多看多了解,但要少買,要踏實有經驗便會好多了,在儲經驗時要『養眼』,多看真正的和田玉,提升自己的鑑賞能力。」

盤玉增加潤度

清朝官吏的官帽,在頂珠下花翎上有一翎管,陳敏民傳閱其手中的京料(玻璃)翎管,他指翎管若太通透則不好,靚的翎管在燈光照射下會有白花。

曾開班授課、教導學生鑑賞玉器的陳敏民表示,他經常提醒學生要收藏「有潤度」、「起油」的玉器,不同翡翠,翡翠則要通透,當中玻璃種、冰種之翡翠價格尤其高。「玉器要起油非易事,起油之玉器也是難有的珍品。」他亦隨即分享其名為「芭蕉美人」的玉器,說:「『芭蕉美人』又有人稱為避火器,這種圖案的玉器以前的公子哥兒尤其喜歡掛在身上,此芭蕉美人玉器很潤,感覺如剛出水般,也很少有芭蕉美人玉器有如此大件,又有皮色。」

在欣賞玉器時,非隨手拾起欣賞,原來也有「禮儀」講究,欣賞玉器前要先潔手,後用布拿起玉器。此外,玉器是否起油帶潤之感覺,這關乎玉器在大自然下生成時,自然環境對玉器沖刷的程度,但原來也有人工的方法可使玉器起油。陳敏民手執豬鬃毛刷示範擦拭玉器,「可能有些玉器在當初買入時不值錢,經過多年人手擦拭後起油,便提升了它的價值了。」這種行為又稱為「盤玉」,其中又分為武盤和文盤,武盤可用豬鬃毛刷人手擦拭,約需一兩年的時間,玉器便會產生變化而有潤度;文盤則用布人手擦拭,但要達至起油效果至少要20年。

談及玉器之清潔,陳敏民指可用洗潔精和溫水沖洗乾淨,然後把玉器放在已加入礦泉水的杯中,並浸沒玉器,把其放在雪櫃普通冷藏,約兩三天再拿出來。

白紙變成文化

下半場分享會由司徒乃鍾分享其對繪畫之心得,承上啟下講述畫作和收藏玉器之分別,「玉器是一件物品,是天然生成的,後來經加工而成的;畫畫則是用一張白紙變成文化。」

他指21世紀中國人最厲害的是「有文化」,「中國是文化古國,文化對於國家的發展十分重要,我們作為搞文化的人,要從各方面吸取文化知識,作為畫家也要繪畫更多的畫,積累更多經驗去教授學生、傳承文化。」

他在分享會上分享鑑賞畫作的經驗,他強調必須要「多看多畫多問」,在鑑賞畫作上,了解到畫家繪畫時採用的材料也是十分重要,「例如現今的人運用上世紀的紙材繪畫是合理的事,但我們在鑒賞畫作時,如發現是上世紀的畫作,但卻使用了現今的紙材繪畫,這就不合理,所以我們可以先留意紙上的水印,了解紙料的來源。」

此外,也可以留意畫作的用墨,古畫大多數使用松煙墨,它是用松樹木材燒出煙灰作原料,「300斤黃山松才能燒製成一條墨條,後來政府下令不許斬松樹,才少了松煙墨的出現。」由於松煙墨是不環保的顏料,後來則用煤煙墨代替了,司徒乃鍾指,煤資源在中國資源中較豐富,在全國各省也可找到煤資源,煤煙墨也是工業的副產品,所以後來煤煙墨則較為普及。問到煤煙墨與松煙墨之分別,他指煤煙墨較為烏黑,松煙墨則黑中帶藍光。

最後,他提醒收藏畫的新手,現今假畫氾濫,買畫切勿胡亂買,必須多做資料蒐集。